豐利渠
建於北宋末年(1068—1109),先後兩次施工,一期由侯可主持,工期九年,完成總工程量約30%,因遭荒年而中止。二期工程於大觀二年(1108)開始,兩年完工,由趙佺主持。豐利渠渠首規模和艱巨程度比鄭、白二渠大得多,是引涇史上第一座建立在岩石河岸上的工程。石渠尚保存97米,為矩形斷面。渠口之內,兩岸各有閘槽一道,係為控制停水或防淤之設,閘槽左側刻有水尺。石渠與河道之間砌石堤以保護渠道,防備洪水衝擊。
豐利渠建成後,效益大增。《侯可開渠記略》《涇渠故實》等記載:“凡溉涇陽、禮泉、高陵、櫟陽、雲陽、三原、富平七縣田三萬五千九十三頃,賜名‘豐利渠’。”
相關詞條
-
利豐村
利豐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1957年合作化運動時建利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而得名,其轄區為傅宅的東部。由前樓、水閣宣、四房裡、井豆沿及何宅等地組成。位...
基本簡介 縫紉工業 水利農業 村莊狀況 參考資料 -
渠姓
渠:是中國比較常見的姓氏。除嶺南部分地區由於方言原因外,此姓氏一般讀作qú。
來源 辨析 名人 歷史遺產 -
逢渠橋
逢渠橋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於宋召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 建築特色 歷史文化 傳奇典故 -
涇惠渠
涇惠渠,於1922年,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開始籌劃涇惠渠工程,組織測量隊勘測渭北地形,並寫出《引涇論》、《再引涇論》、《陝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涇第一期報告書》等論著。
興建背景 勘測設計 主要工程 灌溉方式 灌溉面積 -
涇惠渠灌區
這是一個古老的灌區,濃縮著陝西水利發展的歷史,然而,灌區工程運行數十年來,她已經積勞成疾,步履蹣跚,如何使她青春再現,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事實上早在20...
涇惠渠灌區 涇惠渠渠道樞紐工程 沿革 籌備規劃 興建發展 -
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368年-433年),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人,匈奴族,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涼國君,謚稱北涼武宣王。天璽三年(401年)到北涼義和三年(433年)...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評價 親屬成員 軼事典故 -
通濟渠
通濟渠,始建於隋朝,為區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後又稱其為“汴河”,是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線了黃河與淮河。 通濟渠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鴻溝...
形成變遷 幹流情況 開鑿背景 史料記載 治理開發 -
鄭國渠遺址
鄭國渠是採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自秦國開鑿以來,歷經各個王朝的建設,先後有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御使渠、廣...
鄭國渠介紹 歷史由來 疲秦之計 修成功 強秦之策 -
涇渠
涇渠,又名三白渠、洪口渠。位於陝西省,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