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彩潛蠅

豌豆彩潛蠅

豌豆彩潛蠅屬於潛蠅科,主要以豌豆、菜豆、豇豆、甘藍、花椰菜、白菜為寄主。

基本信息

豌豆彩潛蠅

學名 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雙翅目潛蠅科
異名 Phytomyza atricornisMeigen、P. nigricornis horticola(Gourean)
別名 豌豆植潛蠅。分布在全國各地。
豌豆彩潛蠅

寄主

豌豆、菜豆、豇豆、甘藍、花椰菜、白菜、油菜、蘿蔔、萵苣、番茄、茄子、大蒜、馬鈴薯等。

為害特點

幼蟲潛葉為害,蛀食葉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曲折隧道,影響蔬菜生長。豌豆受害後,影響豆英飽滿及種子品質和產量。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mm左右,頭部黃色,複眼紅褐色。胸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側板、翅基、腿節末端、各腹節後緣黃色。翅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卵長約0.3mm,長橢圓形,乳白色。老熟幼蟲體長約3mm,體表光滑透明,前氣門成叉狀,向前伸出;後氣門在腹部末端背面,為一對明顯的小突起,末端褐色。蛹長2—2.6mm,長橢圓形,黃褐至黑褐色。

生活習性

全國均有發生。在華北地區年發生4—5代,以蛹在被害的葉片內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蟲羽化,第一代幼蟲為害陽畦菜苗、留種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為害最重;夏季氣溫高時很少見到為害,到秋天又有活動,但數量不大。成蟲白天活動,吸食花蜜,交尾產卵。產卵多選擇幼嫩綠葉,產於葉背邊緣的葉肉里,尤以近葉尖處為多,卵散產,每次1粒,每雌可產50一100粒。幼蟲孵化後即蛀食葉肉,隧道隨蟲齡增大而加寬。幼蟲3齡老熟,即在隧道末端化蛹。各蟲態發育歷期:13—15℃時,卵期3.9天,幼蟲期11天,蛹期15天,總計30天左右;23—28℃時,各蟲態歷期分別為2.5、5.2、6.8天,計14天左右,成蟲壽命一般7—20天,氣溫高時4-10天。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及時清除敗葉和剷除地邊、道邊等處的雜草,將其集中處理,可減少蟲源。(2)藥劑防治。初見為害狀時為成蟲大量活動期(5月中下旬),幼蟲處於初齡階段,大部分幼蟲尚未鑽蛀隧道,藥劑易發揮作用。常用藥劑有:50%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6000一7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除豌豆田外,地邊、道邊等處的雜草上也是成蟲的聚集地,應進行防治。農戶如能統一防治效果將更好。(3)上述藥劑防效不理想的地區,可選用防治美洲斑潛蠅的殺蟲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