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捲葉蛾

豆小捲葉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小卷蛾科。分布在東北、西北、華東、台灣等省區。主要為害大豆、豌豆、綠豆、小豆、苜蓿、草木樨等豆科作物。幼蟲食害葉、花簇、蛀食英粒,初孵幼蟲在嫩芽或茸毛間結絲為害,2齡後吐絲把葉緣、頂梢數葉、豆英綴合成團,幼蟲在其中取食,致頂梢乾枯。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豆小捲葉蛾幼蟲圖豆小捲葉蛾幼蟲圖
體長6~7毫米,翅展14~23毫米,雌雄異型,同性也具多型現象。雌蛾前翅褐色,斑紋不明顯,前緣近頂角處灰白色,外緣頂角下陷,雄蛾前翅淡褐色,基斑褐色,中室外側有1褐色斑點,其上方具1大褐斑與基斑斷續相連,前緣有18~20組白色鉤狀紋。臀角內上方有3個小黑點呈直線排列,頂角附近亦有2個小黑點,外緣前方稍凹入,後翅灰色。卵

橢圓形或圓形,中央隆起,具網紋,長約0.65毫米,初產黃白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1~14毫米,體淺黃色,頭部褐色,兩側具黑色楔狀紋,腹足趾鉤雙序全環,臀足趾鉤雙序缺環,第10腹節末端有黑褐色臀櫛,上具齒5~8個。

長7~9毫米,黃褐色,腹部第2~7節背面各生兩列齒,腹末端有8根鉤刺。

發生特點

山東第1代成蟲於7月下旬盛發,第二代8月上旬,第三代8月下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以第四代末齡幼蟲越冬。
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多產卵於幼苗期真葉和成株的下部葉茸間隙,初孵幼蟲爬至上部幼芽或茸毛間結絲取食,2齡後轉移為害葉片、花簇、豆莢等,並在葉緣、頂梢數葉、豆莢上吐絲綴合成團於其中取食,致頂梢乾枯,幼蟲2齡前不活潑,3齡後受驚多迅速後退。多雨年份發生重,夏季乾旱少雨發生輕。

防治方法

選用抗蟲品種

一般多毛或有限結莢習性的品種有耐蟲或抗蟲性。

成蟲誘殺

在主害代成蟲盛發期用東方紅電子滅蛾燈或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

發生初期噴灑10%殲滅乳油1 500~2 000倍液,隔10天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