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橢圓形或圓形,中央隆起,具網紋,長約0.65毫米,初產黃白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1~14毫米,體淺黃色,頭部褐色,兩側具黑色楔狀紋,腹足趾鉤雙序全環,臀足趾鉤雙序缺環,第10腹節末端有黑褐色臀櫛,上具齒5~8個。
蛹長7~9毫米,黃褐色,腹部第2~7節背面各生兩列齒,腹末端有8根鉤刺。
發生特點
在山東第1代成蟲於7月下旬盛發,第二代8月上旬,第三代8月下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以第四代末齡幼蟲越冬。
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多產卵於幼苗期真葉和成株的下部葉茸間隙,初孵幼蟲爬至上部幼芽或茸毛間結絲取食,2齡後轉移為害葉片、花簇、豆莢等,並在葉緣、頂梢數葉、豆莢上吐絲綴合成團於其中取食,致頂梢乾枯,幼蟲2齡前不活潑,3齡後受驚多迅速後退。多雨年份發生重,夏季乾旱少雨發生輕。
防治方法
選用抗蟲品種一般多毛或有限結莢習性的品種有耐蟲或抗蟲性。
成蟲誘殺在主害代成蟲盛發期用東方紅電子滅蛾燈或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發生初期噴灑10%殲滅乳油1 500~2 000倍液,隔10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