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失去親人後,我們如何以夢療愈自己?
讓我緩緩放開你的手:走出喪慟
著名作家胡因夢誠摯推薦
你曾夢見逝去的親人嗎?
栩栩如生的夢境,究竟想傳達什麼意涵?
喪慟夢就像一面悲傷的鏡子,
如實反映喪親者心中壓抑的情緒與未解的難題。
通過夢,喪親者能暫時緩解悲傷,
化解未竟之事,聯結失落的關係。
打開本書,你會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感動。
當我們認為夢是無價值與無意義時,夢是不會告訴我們任何信息的;唯有相信夢敘說了我們內在真實的聲音與感受,夢才可能對我們說話。
如果你開始對自己的夢產生興趣,不如就從此刻開始,好好留意自己的夢,聽聽你究竟想對自己說什麼。
作者簡介
蘇絢慧,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詢研究所碩士,現為馬偕協談中心心理諮詢師,並在醫院擔任心理諮詢師。已出版《於是,我可以說再見》、《生命河流》、《這人生》、《請容許我悲傷》(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死亡如此靠近》(金鼎獎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夢的療愈力量曹中瑋
推薦序不能再見的喪慟因“夢見”而可能說再見李玉嬋
自序一份神秘的禮物,一段自愈的歷程
第一章生命經驗的撼動
第二章夢在說話
第三章了解夢,了解悲傷,了解喪慟夢
第四章喪慟夢與悲傷哀悼任務
第五章喪慟夢與未竟事物的完成
第六章喪慟夢的情緒特性
第七章夢境自我嘗試解決問題
第八章喪慟夢與關係的再聯結
第九章喪慟夢的自我療愈力量
第十章如何靠夢療愈喪慟
序言
夢的療愈力量
曹中瑋
人必須慢慢接觸自己內心深處陰暗或自我否定的部分,繼而以溫柔接納的方式與之相處,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救贖與心靈成長。就如作者所言:“夢,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渴望是什麼的最佳管道。”
我雖曾陪著作者絢慧一起完成此書,但這幾天再度閱讀,我依然為之動容,多次紅了眼眶。這也讓我想起八個月前做的一個夢(夢很長,我只摘錄和此書主題相關的部分)。
我在家鄉的火車站等車,要回台北的家。時間快到時,我竟發現要搭的車從另一個月台進站。我急急忙忙飛奔到另一個月台,車子卻準時地從我眼前開走。這時又來了一列電聯車,雖然我心中有點疑惑這車要開往哪裡,但一大堆人上車,我也就跟著上去……車上有些人似乎認識我,在背後討論起我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方式。這時有人告訴我,好像有個人跟在我後面,我回頭一看,竟是一位過世的友人。我很吃驚,心想:她為什麼會跟著我?但我想和她說話時,她又不見了。我轉身看窗外的景致,愈看愈不對,競看到貢寮市區的標示,我知道坐錯車了。我趕忙在貢寮站下車,走出車站碰到現在的同事,她也小聲告訴我:“那友人跟著你呢!”
這位友人十多年前和我在一個心理諮詢所共事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對工作的認真和投入。之後我們各自離開,因為忙碌就沒再見過面。但因為是同行,我偶爾會聽到她的一些動向。做這個夢是在得知她因癌症病逝的訊息的三四個月後。醒來我哭了,很難過,也很懊悔。但我知道,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她已永遠離開的事實。一年多前我就得知她在與病魔奮戰,也總想著有空要去探望她,給她加油打氣。後來竟然忙得明知道她走了,卻連告別式也來不及參加……我從沒告訴別人心中這樁遺憾,也安慰自己我們有十多年沒聯絡,她不會怪我的。但這夢讓我了解我會自責,更驚覺一直以來忙碌的生活方式,到了必須好好檢討與改變的時候。很快,我就將心中猶豫多年的生涯計畫重新規劃定案,並有了具體的實踐時間表。我的夢告訴了我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再一次幫我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
我從小就是個愛做夢的人。每每對自己曲折、詭異、情緒高漲或跌宕的夢境,既困惑又好奇。進入心理諮詢領域後,我開始記下每天的夢境,並嘗試“分析”,但總覺得很難參透,無法理解夢要告訴我的寶貴信息。直到十二年前,我接受完形治療師的訓練,學習用完形治療的方式來處理我的夢後,我才感到很多過去生命中的未竟事物和現在的生活困境,都因為夢的敘說與體驗得到清明的領悟或新的理解。於是我也開始帶領完形取向的夢工作坊,試著陪伴更多人通過與潛意識的夢境相遇而獲益。真的很感恩自己擁有日日記得夢的“異稟”(而且我的睡眠質量很不錯),這讓我多了一項探索自我和助人的豐富資源。
本書的作者絢慧和我相識於四年前的此時。她在2003年以優異的成績經推薦甄試進入我任教的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詢所)。2004年4月她尚未正式入學,就積極地來找我討論她的論文構想。那時她已經有很豐富的安寧病房工作經驗,在陪伴那些面對死亡的勇者和他們的家屬時,常會聽到他們敘說各樣的夢境。特別是遺族夢見已故親屬的夢,總會引出很多深刻的感情和思念,或得到些許安慰或放下過多的悲痛。絢慧自己也經常做夢,也曾因夢見自己已逝的父親而被深深觸動,很想對這樣的主題有進一步的探索。她知道我對夢有特殊的興趣和理解,希望我能指導她完成論文。自此,我們就開始了這段師生緣。
我指導絢慧的論文最不費神,一部分原因是她相當自覺自發,自我要求也高,和我討論時總有充分的準備,給我看的東西也已相當成熟。但最主要的是她文筆流暢動人,我幾乎不必修改任何文句,更常在閱讀文章時,被深深觸動而落淚不止。我想讀者閱讀本書時,必能深有同感。
作者分享了自己通過夢進行的自我療愈過程,也敘說了多位受訪者以做夢的方式來完成喪親所需的哀悼過程。作者用她敏銳關懷的心、悲傷事件的處理經驗、對理論融會貫通的了解,來詮釋喪慟夢的悲傷哀悼任務、未竟事物的完成與情緒經驗,呈現出夢境自我嘗試解決問題、與已逝親人關係的再聯結和自我療愈的力量。
作者也在第十章整理出了“如何靠夢療愈喪慟”的方法,為喪親者及專業心理諮詢工作者提供具體的以夢自助、助人的過程。自此,“喪慟夢不只是夢,而是喪親者最具體、最真實的悲傷表現。”
我很榮幸能有機會參與本書的創作過程,更高興能撰寫推薦序,好東西當然要與更多人分享。雖然,本書討論的內涵是沉重的,有時也是我們想逃避而不敢去面對的,但只要你打開書扉,一定能通過絢慧的筆,得到滿心的感動和豐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