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感書

《讀史感書》是清代革命家寧調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前兩句吟詠古人申徒狄投河未遂、溫次房伏劍自殺的故事;後兩句在詠史的基礎上進一步表態,要堅決的參加革命鬥爭。詩歌巧於用典,借古人的典故抒發了自己的革命豪情,表現出至死不渝的堅定信念。

作品原文

讀史感書

投河未遂申徒狄 ,伏劍應期溫次房 。

不管習風與陰雨 ,頭顱尚在任吾狂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申徒狄:商代賢人,湯將天下讓給他,他以為恥而不受,投河自殺未遂。

2.溫次房:東漢人,任官護羌校尉,為苟宇所拘,逼他投降,他拒絕說:“分當效死,義不貪生。”遂伏劍而死。

3.習風與陰雨:原指天氣,這裡指社會環境的好和壞。出自《詩經·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一句。

4.狂:指革命鬥爭。

白話譯文

古代有投河未遂的申徒狄,有伏劍自殺的溫次房。

不管社會環境的好與壞,只要頭顱尚在,我就要進行革命鬥爭!

創作背景

作者早年即投身革命,在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1906年,萍瀏醴起義爆發後,回國策應,在岳州被捕入獄,繫於湖南嶽陽縣獄,凡三年。詩人雖然身陷囹圄,仍然不屈不撓,以大無畏的氣概笑對滿清的鎖鏈鐐銬,創作下此詩以明志。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題為《讀史感書》,是因為詩中提到了兩個歷史故事,其實通篇重在抒發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

申徒狄不滿現實,抱石投河被止。溫序被逼投降,伏劍而死。這兩個人都可以說是古代的烈士,詩人通過對他們事跡的吟詠,意在引以自況。申徒狄投河被止而未死,故曰“未遂",這也切合作者當日下獄的情況。溫序伏劍殺身,而作者已作好最壞打算,故曰“應期”。這兩個詞語都下得很有分寸。

三四句便在詠史的基礎上進一步述志:“不管習風與陰雨,頭顱尚在任吾狂!”擲地有聲的警句是“頭顱尚在任吾狂”。正如作者在《丁未正月初十筆記》中說:“君子當視死如歸,不搖尾乞憐。”這句意即只要頭顱尚在,就仍要我行我素,將革命進行到底。

戰國時策士張儀早年遊說諸侯,被人誣諂而大受笞楚,其妻傷嘆道:“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些辱乎!”然而張儀回答說:“視吾舌尚在否?”其妻道:“舌在也。”儀道:“足矣。”(《史記》本傳)。由於這種失敗了再乾的勇氣,他終於成功了。寧調元的“頭顱尚在任吾狂”,言略似之,而其投身的事業的偉大,非張儀可望項背,故其豪邁亦超乎其上。

“狂”,本來是反動派污衊革命靑年的貶詞。而詩人則欣然受之,並賦予此字以全然不同的褒貶色彩。說他反,他就是反;說他狂,他就是狂。對反動派造反,便是革命。革命,就不是溫良恭儉讓,就得有狂勁。這和魯迅《狂人日記》的命名,是一個道理。

名家點評

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關愛和《從古典走向現代:論歷史轉型期的中國近代文學》:詩人從申徒狄,溫次房義不貪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而以自勉。不管環境如何,只要頭顱尚在,我行我素,不為拘牽。

作者簡介

寧調元(1883—1913年),字仙霞,又字太一,別號辟支生、林士逸,湖南醴陵人。曾任上海《洞庭湖》雜誌主編。因從事革命活動惹惱清政府,東渡日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魏宗銓在湖南發動起義,寧調元奉孫中山、黃興之命回國策應。回國後,起義已被鎮壓,他隨後被捕,入獄三年。宣統元年(1909年)獲釋,同年加入南社。民國建立後,赴北京任《帝國日報》的總編輯。袁世凱用鐵血手段鎮壓民主勢力的倒行逆施,遭到革命黨人的激烈反對。民國二年(1913年)3月,寧調元在與李烈鈞、熊樾山等商討討袁起義時不幸被捕,被槍殺於武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