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慶虎

譚慶虎

譚慶虎,1961年出生於湖北巴東縣。現擔任的職位有中國屈原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恩施州政協委員、恩施州巴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恩施州州文化理論家協會副主席、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系教授。

百度名片

譚慶虎,1961年出生於湖北巴東縣,中國屈原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恩施州政協委員、恩施州巴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恩施州州文化理論家協會副主席、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系教授。

人物簡介

從小酷愛讀書

1961年,譚慶虎出生在巴東縣茶店子鎮的一個小山村。到了讀書年齡,他便顯出了過人的記憶天賦。那時候,學校沒有課本,只有一本毛主席語錄,老師要求“盲背”(即不認字的背),他在老師教讀一段時間後,就能把一本毛主席語錄囫圇吞棗地背誦下來,並且在公社召開的萬人大會上,表演了背誦功夫。

譚慶虎特別喜歡看書,家裡所有的書都被他看完了。到了國小五年級,村裡有一個譚姓長輩聽說譚慶虎很愛看書,便悄悄地借給他一本《三國演義》。上國中一年級時,那位譚姓長輩又送了他一本《古文觀止》。譚慶虎笑言,現在的古文功底全是讀國中時看那一本《古文觀止》奠定的。

1980年師範畢業後,譚慶虎被分到偏遠的稅家中學任教,一教就是五年。當時,稅家公社有個文化館,沒有人管理,一次一位領導對他說,我看你喜歡讀書,你看看文化館裡有沒有你喜歡的書吧。他欣喜若狂,來到文化館,發現全是外國名著《復活》、《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等,他裝了兩大口袋60多套,帶回單身宿舍。兩年時間,他把這些外國文學名著讀完了。

零距離接近楚辭

1985年秋,譚慶虎獲得深造的機會,來到鄂西教育學院,這成了他人生的一大轉折。

到校後,他發現所開的課程全是自學過的,於是直奔圖書館。學校的向河清老師發現他特別喜歡看書,就把自己的借書卡借給他。這樣,譚慶虎每次在圖書館能借走更多的書。

一次,他到秭歸玩,恰遇全國屈原學會在這裡召開,有幸遇到中國屈原學會會長、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湯炳正。平易近人的湯先生得知他是楚辭研究者,就送了《屈賦新探》給他。

回到學校後,在拜讀完湯先生的《屈賦新探》後,譚慶虎開始潛心研究楚辭,1987年上半年,他發表了《屈原卒於懷王入秦以前新證》一文。當時,屈原之死在學界已成定論,郭沫若認為其死於公元前278年。譚慶虎根據史實及屈原作品,得出了屈原卒於楚懷王二十七年左右的結論。他把該文寄給湯先生看後,湯先生回信說,可成一家之說,並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

由於譚慶虎大多時間呆在家裡看書,1989年畢業時,因為缺勤多,被院長找去談話。他講了自己的情況,院長經過證實後,要求他留校任教,同時,送他去荊州博物館實習一個半月,他得到了關於屈原的大部分資料和書籍。

當年10月份,學院又送譚慶虎到四川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學習,做了湯炳正的學生,開始步入了楚辭學殿堂。不久,他又沿著屈原流放的路,從郢都(現湖北荊州)走到湖南汨羅,一路考察研究。第二年,他又來到華東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班進修。

走進巴文化深處

學成歸來,譚慶虎在學校開設了《土家族文化史》課程。1998年到2000年,他在湖大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期間,開始了楚文化與巴文化的比較研究,同時寫了《伏羲·廩君·白虎———巴人族源考》,在湖北大學學報上發表。

2001年,恩施教育學院與其他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合併成立了恩施職業技術學院,他從鹹豐來到恩施,受聘擔任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

2004年,是譚慶虎永遠值得銘記的一年。當年5月,他參與並發起了恩施州巴文化研究會,同年9月6日,巴文化研究所掛牌成立。多年的夙願與夢想,一朝實現。

隨後,他又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策劃主編了《白虎文叢》,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工作,540萬字、12卷的《白虎文叢》問世,再次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繼續走在民族文化之路

他先後形成《關於對基層文化站退出事業單位系列的思考》、《州城規劃管理調查》等提案,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從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察到產業興州論壇,譚慶虎總是以最大的激情參與,起草形成了一系列關於促使文化與旅遊資源結合的建議。去年,他參與州政協組織的對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內城市的走訪調研,形成《提升我州在鄂西生態文化旅遊中的戰略地位的調研報告》,思考我州完善旅遊文化形象問題。參與州社科聯組織的對我州古村落旅遊資源開發的調研,用翔實的史料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出民族文化發展的個性化規劃,並寫成《恩施州古村落旅遊資源的調研報告》。他和其他團隊成員還將繼續走訪全州範圍內的古村落,組織開展“十大古村落評選”,確定一批具有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體驗的精品旅遊線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