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部著作敏銳地認識到投資者群體行為研究的重要性。行為金融理論對投資者有限理性個體行為已做了比較充分的研究,個體投資者各種認識偏差及原因已被揭示出來,但投資者群體行為研究尚待深化。投資者群體行為不能簡單看成投資者個體行為之和,他們之間存在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安德瑞·史萊佛(AndreiShleifer)認為人們並不只是偶然偏離理性,而是經常以同樣的方式偏離,投資者之間的交易並非隨機進行,而是在大致相同的時間,買賣同樣的股票。因而,證券市場波動,證券價格最終由投資者群體行為決定,對投資者群體行為的研究更有意義。
這部著作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擴展到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社會學主要集中於研究群體,社會學家的主要興趣在於社會相互作用。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響,互相聯繫的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是社會心理學的母體。相比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試圖在研究內容上更側重於個體。在研究方法上更側重於實驗。相比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對個體之間的差異關注得較少些,而更多關注人類如何看待影響彼此。社會心理學也是一門關於環境的科學。它揭示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個人。這部著作運用社會學及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來研究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這一特定的群體,考察他們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並運用這一理論去解釋證券市場的群體行為。
這部著作還來源於投資實踐。投資者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虧損嚴重,人人都不看好未來走勢,就是底部到來之時;而人氣高漲,街頭巷尾都在熱談股票,很可能就是股市見頂之日。經驗如何上升為理論,理論如何解釋現象,這並非易事。作者長期收集《股市動態分析周刊》好淡指數,每周一次,長達十餘年,從未間斷,積累了寶貴的一手數據,難能可貴。長期的積累與思考最終形成了股市波動與投資者群體行為假說。儘管假說有待完善,但這是一次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
這部著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較多的創新之處。其一,它將投資者情緒與投資者群體行為聯繫起來,把投資者情緒作為投資者群體行為的測度。其二,證券具有類似“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線,證券價格上漲會增加投機需求,從而增加總需求,反之,證券價格下跌會減少需求。其三,證券市場達到局部均衡時,套利無法影響證券市場整體偏離基本價值。其四,在設計投資者情緒指數時,未來預期的時間長度以月度為宜。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2 基本概念界定與辨析
1.3 研究方法和本書結構
1.4 主要貢獻及後續研究
第2章 投資者個體行為與群體行為研究
2.1 標準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
2.2 投資者個體行為研究
2.3 證券市場群體行為研究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投資者群體行為理論研究
3.1 證券市場中的從眾行為
3.2 證券市場中的群體影響
3.3 證券市場中的集體行為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投資者群體行為模型研究
4.1微觀動機與巨觀行為
4.2 投資者行為模型
4.3 群體行為的微觀模擬模型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股市波動與投資者群體行為假說
5.1 股市的經驗
5.2 投資者非理陛預期假設
5.3 證券市場持續迅速出清假設
5.4 股市波動與投資者群體行為假說
5.5 投資者群體行為的微觀模擬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證券市場投資者群體行為測度
6.1 投資者群體行為測度概述
6.2 直接投資者情緒指數
6.3 間接投資者情緒指數
6.4 我國的投資者情緒指數
6.5 投資者情緒研究小結
第7章 基於投資者情緒的證券市場群體行為實證分析
7.1 研究假設
7.2 研究樣本描述
7.3 股指收益與好淡指數的長期均衡關係
7.4 好淡指數與股市收益的Granger因果檢驗
7.5 好淡指數的VAR模型及衝擊反應分析
7.6 好淡指數波動性分析
7.7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