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平

謝福平

謝福平(亦作謝夫平),1969年生,本煥大師賜名“常平”,道壹齋主,現擔任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孔子書畫院南方負責人,廣東時尚產業協會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謝福平(亦作謝夫平),1969年生,本煥大師賜名“常平”,道壹齋主,現擔任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孔子書畫院南方負責人,廣東時尚產業協會理事。潛心泰山金剛經20餘年,專門從事泰山金剛經書法的研究和臨習,是國內為數不多以“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石”殘字風貌將
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謝福平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謝福平
金剛經全文增補續寫完成的作者,該作品作為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成立五年來的研究成果受到各方重視,其書法評論等文章多次在新華社、人民網等新聞門戶網發布。

書法作品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又名《泰山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斗母宮東北一公里處的花崗岩溪床之上。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沖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餘字,四十行。《泰山金剛經》深居山中,字徑較大,不容易拓摹,因之,被人們認識較晚。直到清中葉,隨著碑學理論的興起,《泰山金剛經》才逐漸為書家所推崇。
謝福平泰山金剛經書法謝福平泰山金剛經書法

《泰山金剛經》書體在楷隸之間,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為歷代書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美稱。包世臣、康有為等均讚譽有加。受《泰山金剛經》影響較大的書家主要有清代的劉墉、俞越、康有為、李瑞清、曾熙等,當代主要有樂圖南、武中奇、徐少華、孫啟新等人。
《泰山金剛經》書作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妙品。細品《泰山經石峪》,既無拔劍弩張之霸氣,也無雍容華貴之媚態,掰窠大字靜氣凝神,行草之情,篆籀之韻一體,如佛家長者靜觀人世,體察物情,風神談泊,體態安詳,頗具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之氣象。當年書家用這種風格寫佛經,真是形神兼備,妙不可言,與書寫內容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如今選取此帖修身善莫大焉。
《泰山金剛經》風格的形成,他是以隸書的形態,兼用楷書的一些特點。《泰山金剛經》初看筆法簡單,橫平豎直,形態憨拙,但細加分析,會發現其用筆幻化無窮,入筆之藏露、行筆之中側以及提按頓挫和收筆之回放,形態各異。字裡行間透視出當時書作者以超凡的心境,寧靜舒緩的節奏,如古剎里悠悠的鐘聲,深山中涓涓溪流,書寫著不見方、不見折、不張揚的書法語言,字字如修煉的高僧,雍容大度,氣宇非凡。

與泰山金剛經書法結緣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又名《泰山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斗母宮東北一公里處的花崗岩溪床之上。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沖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餘字,四十行。《泰山金剛經》深居山中,字徑較大,不容易拓摹,因之,被人們認識較晚。直到清中葉,隨著碑學理論的興起,《泰山金剛經》才逐漸為書家所推崇。
《泰山金剛經》書體在楷隸之間,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為歷代書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美稱。包世臣、康有為等均讚譽有加。受《泰山金剛經》影響較大的書家主要有清代的劉墉、俞越、康有為、李瑞清、曾熙等,當代主要有樂圖南、武中奇、徐少華、孫啟新等人。
《泰山金剛經》書作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妙品。細品《泰山經石峪》,既無拔劍弩張之霸氣,也無雍容華貴之媚態,掰窠大字靜氣凝神,行草之情,篆籀之韻一體,如佛家長者靜觀人世,體察物情,風神談泊,體態安詳,頗具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之氣象。當年書家用這種風格寫佛經,真是形神兼備,妙不可言,與書寫內容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如今選取此帖修身善莫大焉。
《泰山金剛經》風格的形成,他是以隸書的形態,兼用楷書的一些特點。《泰山金剛經》初看筆法簡單,橫平豎直,形態憨拙,但細加分析,會發現其用筆幻化無窮,入筆之藏露、行筆之中側以及提按頓挫和收筆之回放,形態各異。字裡行間透視出當時書作者以超凡的心境,寧靜舒緩的節奏,如古剎里悠悠的鐘聲,深山中涓涓溪流,書寫著不見方、不見折、不張揚的書法語言,字字如修煉的高僧,雍容大度,氣宇非凡。
我認識泰山金剛經始於1991年。經廣東書壇一大家王楚材先生(原廣東書協副主席,中國書協評審)認識了馮鐸樞先生,後又偶遇了徐少華(華馗)先生。他與馮鐸樞先生練的是同一字型“泰山金剛經”,同一隸楷書體。徐老先生求變,隸法多一些。馮先生求穩,楷法多一些。如此耳聞目染,從此喜歡上北齊時代的從隸書向楷書過度階段的這個字型——泰山金剛經。也許是前世與佛有緣吧,一個偶然機會我成了釋本煥大師的俗家弟子。這也是我鍾情於《泰山金剛經》的原因之一。當時立下弘願,要用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石的殘餘字型風格,將金剛經全文寫下來。
《泰山金剛經》這種特殊字種(又稱隸楷書、經書體),至今雖尚存千餘字,但由於書寫內容的原因,單字大量重複,完全不重複的單字不到300字。這對於臨習《泰山金剛經》乃是一個缺憾。很多書家望而卻步,用筆結體不得要領。然,元趙子昂說過:“書法以用筆為止,而結字亦須用工,善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就道明了無論何種書體、何家面貌,其筆法是相通的。但相通不等於相同,不同的書體和書風,主要取決於不同的用筆。我剛臨習時選用武漢古籍書店影印的《原拓泰山金剛經》版本,後來發現因受當時物質條件和翻拓原因,此拓本失真,很多字臃腫無力或者變形。後改用今人安廷山老師的《泰山石經》,始入佳境。用筆方法開始以五指執筆,後總覺得生硬死板,無法體現《泰山金剛經》的點畫結構特點,後改用二指、三指執筆,方顯空靈無阻。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並得到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崔炳亮老師等的支持和肯定,被委任為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一職。日前,已經以泰山金石峪摩崖刻石殘字風格風貌續寫完金剛經全文,全文5000多字,分61篇,每篇大小53*319CM,合計103平方米。期望以此行動,為保護和傳承《泰山金剛經》這部我國古代經典書法中的奇葩做點有益的工作。作品試圖表達《泰山金剛經》湛深的精神內涵,體現中和的審美特徵,展現兼容的形體和特異的筆法形式,完整、典型地體現佛文化的精義和中華民族書以載道的藝術宗旨。

關於泰山金剛經摩崖石刻

​金剛經全文5000多字。泰山佛說金剛經,總面積約2064平方米,原刻2500餘字,現僅存1067個殘字。前人評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康有為稱之“榜書第一”,包世臣驚嘆為“洋洋大觀”。
泰山金剛經,通篇文字氣勢磅礴,優遊自如,若具仙姿。書法縱橫遒勁,古拙樸茂,氣勢開張,筆勢圓渾,結構寬闊自然,用筆安詳從容,結體奇特,斜倚相生,富於變化,個性十足。包容篆情草意,妙化隸而為楷,故又稱“隸楷書”、“經石峪體”。
泰山金剛經是中華石刻藝術、書法藝術里程碑式巔峰之作,是研究書法歷史演變和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歷代佛教界以及金石、書法、鑑賞者視若珍寶。
刻石書丹者是個千古之謎,泰山志書就有王羲之、王子椿、唐邕諸說。綜合其它摩崖石刻考證,應為北齊書僧安道壹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