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元[革命創始人]

謝德元[革命創始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謝德元,男,號浩如,1897年1月生於陝北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一個小康農家。1919年考取省立西安一中,翌年轉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學習,因受“五四”運動影響,未及畢業,即回家鄉創辦國小,後投筆從戎,考入閻錫山創辦的太原學兵團學習軍事,後參加革命。1935年2月21日於安定縣燈盞灣與世長辭,時年38歲。

基本信息

概述

謝德元,號浩如,1897年1月生於陝北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一個小康農家。1919年考取省立西安一中,翌年轉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學習,因受“五四”運動影響,未及畢業,即回家鄉創辦國小,後投筆從戎,考入閻錫山創辦的太原學兵團學習軍事。1923年,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謝子長奔赴京津地區。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全國範圍掀起了蓬勃的反帝鬥爭高潮,受陝西旅京進步學生共產黨人影響,他認真閱讀馬列主義書刊,積極參加反帝鬥爭,於同年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回到家鄉,重任縣民團團總,後該團編入陝西國民黨第11旅,謝子長任12連連長。期間,他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發展黨組織,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一批農民運動骨幹。
 

事跡

 大革命失敗後,根據黨的八大會議精神,謝子長參加並領導了陝西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工農革命軍第3大隊大隊長,率部與國民黨軍激戰多次。起義失敗後,他秘密返回家鄉,在極其艱苦危險的環境下,開展革命鬥爭,並堅定地表示:“革命就得不怕死,就得能吃苦。”
1929年初,謝子長奉命赴甘肅、寧夏一帶從事兵運工作。1931年冬與劉志丹組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次年2月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從此,陝甘邊地區第一次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為後來陝甘寧邊區紅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游擊隊成立後,首先襲擊了旬邑縣職田鎮。駐旬邑的軍閥部隊隨即調集千餘人向紅軍游擊隊撲來。而對裝備精良、來勢兇猛的敵人,謝子長臨危不懼,機智果斷地命令部隊撤出該鎮,在離鎮20餘里的羊坡頭設下埋伏,斃俘敵軍300餘人。接著,謝子長率隊避開敵軍主力,在照金、宜君、山河鎮等地,與敵激戰數次,連戰皆捷。隨後,游擊隊進入正寧縣,開闢了陝甘歷史上最早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同年8月,謝子長率部南下耀縣地區。9月,敵人兵分三路“進剿”,企圖將紅軍游擊隊殲滅於照金地區,情況十分嚴重。謝子長與劉志丹決定採取避實擊虛,以退為進的戰術,指揮游擊隊在照金地區殲敵400餘人,粉碎了敵人的企圖。12月上旬,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
1933年11月,謝子長任中共北方局和上海局駐西北軍事特派員,指導陝北特委著手恢復第1支隊,進一步發展陝北地區的武裝鬥爭,迅速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翌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成立,謝子長任總指揮,同時兼任陝甘邊區紅26軍第42師政治委員。8月,謝子長率42師第3團及陝北第1、2、5支隊,在景吳家塌及綏德張家圪台作戰數次,連獲勝利。26日晚再戰河口,敵人憑藉有利地形和工事負責隅頑抗,紅軍進攻數次未克。在這關鍵時期,謝子長親赴前沿陣地,重新布置火力,組織力量,予敵以重大殺傷。殘敵逃往清澗縣城。但在這次戰鬥中,謝子長不幸胸部中彈,身負重傷。為了穩定部隊和民眾的情緒,他傳出命令,不準把他負傷的事情泄漏出去。戰後,他又帶傷率領紅軍北上,在安定縣擊潰敵人1個營,並收編了李丕成的民團。
1935年2月初,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統一指揮陝北、陝甘的紅26軍、27軍,選舉謝子長為軍委主席。不幸的是,由於他長期帶傷轉戰,傷口嚴重惡化,1935年2月21日於安定縣燈盞灣與世長辭,時年38歲。
謝子長一生馳騁疆場,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紀念他,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謝子長家鄉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毛澤東為謝子長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為謝子長墓撰寫碑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