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學勉中學坐落於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楓橋,校園占地面積460畝,建築面積11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近70%,運動場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房等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應有盡有;辦公室、教室和學生寢室全部安裝電話、空調。
現為浙江省重點中學、浙江省百年名校、綠色學校、衛生先進單位、招飛工作先進集體、紹興市文明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治安安全示範單位、“群體師德創優先進學校”、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創新學校、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學校先後湧現出了一大批敬業愛崗、業務精良的名優教師,有一支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紹興市模範教師、紹興市學科帶頭人、紹興市教壇新秀等組成的師資隊伍,中高級職稱教師占80%以上,有30多位教師具備研究生學歷,語文教研組、物理教研組、英語教研組先後被評為紹興市先進教研組,化學教研組、數學教研組被評為諸暨市先進教研組,英語教研組還獲得“省巾幗文明示範崗”稱號。
歷史
學勉中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899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個春秋的景紫書院,書院擇定楓橋急遞鋪(即宋義安縣署故址)作齋舍,東側為朱熹講學處“紫陽精舍”,故定名為“景紫書院”,意在紀念“一代宗師,巍巍紫陽”。陳遹聲為第一任董事長,陳達夫為常務董事,何蒙孫為監董(書院實際負責人)。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明令興辦新式學堂,改“景紫書院”為“景紫學堂”。1907年,因求學者日眾,原有齋舍不敷使用,重建新校舍,更名為“大東鄉學堂”,何蒙孫任校長。辛亥鼎革,改“大東鄉學堂”改“大東公學”,此名一定,以後不論校名如何改動,俗稱一直沿用。1942年成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學,為不忘忠義祠捐助祠田390餘畝的興學之功,定校名為“忠義”,1944年教育部正式行文,準予學校立案,校名為“諸暨縣私立忠義初級中學”,首任校長鄭奠。1945年7月再由楓橋魏家塢的忠義中學改名為“學勉公學”,公學設兩部,一部繼續辦中學,另一部輪訓幹部。1946年,學校正式遷址楓橋鎮開學。
學勉其實是為紀念抗日英雄烈士而更名的。學勉,姓朱,原名應瑞賢,化名應啟、楊壽明,筆名葉峰、楊明、秋悲,寧海縣城關鎮耶蘇堂西側應家人。革命烈士。他14歲高小畢業,因父去世,家庭經濟拮据而輟學,在寧海海林及城內同慰春藥店當學徒。1929年到上海中藥店當店員,開始接觸進步書刊,尤其愛讀魯迅作品,並用筆名“秋悲”發表文章。九一八事變後,激於愛國熱情,筆觸所至,直指社會種種黑暗現象。1937年抗戰爆發,朱學勉愛國熱情更加高漲,10月,一心嚮往革命的應端賢在哥哥應野萍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資助下隻身奔赴延安,進陝北公學學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陝北公學畢業後,於1938年2月到西安,派往南京、浙江松陽工作。根據浙東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應端賢於1938年四五月間到了寧波。不久,又調寧波,任中共鄞縣縣委書記、中共寧波中心縣委組織部長,1939年9月,化名楊壽明、肖楊,調任中共餘姚中心縣委書記。“皖南事變”後,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為保存黨的力量,解決活動經費,朱學勉建議黨員幹部“職業化”,帶頭在浬浦附近的陳家塢開設豆糕店。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諸暨淪陷,黨的工作重心轉入領導抗日游擊戰爭。朱學勉遵照上級黨的指示,通過諸北泌湖鄉鄉長、中共黨員何文隆,組建諸北泌湖鄉抗日自衛隊,後又發展為諸北四鄉、八鄉抗日自衛隊,朱學勉兼任一中隊指導員。同年11月底,朱率“八鄉聯隊”去四明山參加浙東第一次反頑自衛戰爭。1943年12月,朱學勉離開諸暨縣委,從事抗日武裝鬥爭,任金蕭支隊第一大隊大隊長,帶領部隊斗頑敵、肅漢奸、繳槍械,威震諸北諸南。其時,朱學勉經常到辦在楓橋魏家塢的忠義中學,向師生宣傳黨的抗日政策,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深受師生歡迎。1944年1月,隨金蕭支隊去四明山參加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5月,為粉碎汪偽獨立第四旅的“掃蕩“,1944年3月,金肖支隊轉移到諸暨墨城塢南的半山村,此時,駐守在楓橋鎮和阮家埠的汪偽軍獨立第四旅旅長蔡廉親率所部千餘人,分頭向沿江進犯。支隊首長命令朱學勉率領的一大隊解決占領廟西的敵人,在打退敵人的第三次衝鋒中,指揮戰鬥的朱學勉不幸胸部中彈犧牲.為追念烈士,金蕭支隊諸暨辦事處於1945年7月將楓橋魏家塢的忠義中學改名為學勉公學,即今學勉中學。
北京大學首任校長何燮侯,普任第四屆校董事會董事長;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語言學家鄭奠普提任校校長;歸國留學生趙君方、盧臨先,大學教授壽望斗、陳崇禮、李浩川、魏裕昌、余任天等曾在校任教。現任教師有物理特級教師魏致遠為代表的不同年齡、不同學科的名優教師群體,語文教研組、物理教研組先後被評為紹興市先進教研組。學校一向嚴謹治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確立了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學”的宗旨,提出來“學高兮致用,志潔兮行芳”的培養目標,制定了“教務求認真,訓導貴切實,事務尚清白”的校訓。經世紀積澱,學勉中學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和“愛國愛校、自律自強”的學勉精神。一個世紀以來,已培養出各級畢業生1.6萬餘人,他們中有革命烈士汪壽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吳中倫、毛漢禮,水稻專家楊開渠,果樹專家何榮汾,全國勞動模範梁煥木,計算機專家魏道政,作曲家何占豪,軍事科研一級英雄黃炳華,解放軍總裝備部原副政委葛煥標中將,物理學家阮耀鍾,文藝評論家駱寒超,社會科學家姚伯茂,醫學家魏克明,工藝美術家祝大年,書法家駱恆光等為代表的革命志士、科技精英和文化名家。
1998年,學校易地新建。新校園占地面積460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教學大樓、科技圖書樓、實驗樓、體育館、 田徑場、足球場、網球場等現代化教學、運動場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電化教室、計算機房等設施應有盡有;辦公室、教學和學生寢室全部安裝空調;校園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70%以上。學勉中學已成為教學、生活設施一流,校園環境優美的花園式的教育家園。
學校設有何蒙孫先生獎學金、何燮侯先生獎學金和學勉獎助學基金,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品學兼優的學生實行獎勵,對品學兼優家境貧困的學生進行獎助。
百年校慶期間,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為學勉題詞:“百年育英才,世紀鑄名校”。《人民畫報》2000年第四期以《一百年,一個教育的家園》為題,用整整三個版面介紹了學勉中學的百年業績。2002年,《人民日報》、《浙江日報》等報刊先後報導了學勉中學取得的成績。走進新時代,我們抓住機遇,為教育這一“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不懈努力,讓百年名校在新的世紀再創輝煌。
校訓 校風
學勉中學的校園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個性鮮明,豐富多彩,在眾多中學中獨樹一幟。
校訓:執著 創造 協作
校風:明智 勤奮 嚴謹 誠樸
大事記
1912年3月,徐海峰、郭心悅、湯曉文、郭又令、吳忠懷、戚顯甫、黃慶吾、詹拱慶、邊甘棠等人為教員,不受束修,創辦四年制諸暨縣立中學堂,由邊甘棠任校長。
1914年,學校建新廈兩幢。是年改為秋季招生。
1915年,縣立中學堂師生為反對袁世凱賣國稱帝罷課,遊行。
1916年4月,傅國英、斯爽等人發動鄉人占領諸暨,以求諸暨獨立,縣立中學堂師生積極回響,一起奪取警察所槍械,以中學堂為反袁浙東軍政府,宣布諸暨獨立。
1918年,學校又建新舍,遂初具規模。
1919年,學校發生新舊派之爭,從而引起公立、私立之爭,部分人主張分校產。後經浙江省教育廳明令確定縣立,並從此改校長由學董聘請為由知事呈省教育廳委任。
是年,學校被浙江省教育廳稱譽為“按最新之學理組織者也”。
1921年5月,發起國恥遊行大會,並在學前湖立石碑,正面刻“五·九”國恥紀念,背面刻《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此碑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1922年,中學校改為招收3年制新生。
1923年5月,學生因縣議會有停辦中學堂之議與之發生衝突。
1925年2月,共產黨員鍾子逸來校任國文教員。此後逐步開展黨建活動。
1925年,學校易名為縣立初級中學。
1927年春,學生郭大善等組織宣傳隊、慰問隊上前線慰問北代軍。“四·一二”政變後,鍾子逸等共產黨員遭通緝,撤離學校。
1927年秋,學校建立中共支部和共青團支部。學生郭大善任黨支部書記。郭還當選為諸暨縣學生聯合會主席。
1928年,學校招生開始男女兼收。
1929年,學生成績展品獲西湖博覽會特等獎。
1930年,學校附設師範班。
1932年,學校附設初級農業職業班和鄉村師範班。
1933年7月,學校改為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普中停辦。于右任為學校題寫校牌,何乃賢首任校長。
1934年,蔣鼎文捐買白門石砩寺前毛家一帶田100畝作為農校學生農事實習基地。農校隨即遷址於石砩寺。
榮譽
國家級
2004年青少年奮發有為建小康讀書活動組織特等獎 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單位
2002年學校被評為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1990年被定為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中學
2000年學校榮獲全國青少年“走向新世紀”讀書教育活動組織特等獎
1999年學校榮獲全國青少年“光輝的五十年”讀書教育活動組織特等獎
1995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熱愛祖國,做四有新人”讀書教育活動組織特等獎
1993年學校榮獲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讓精神文明更美好”讀書活動組織銀獎
1993年學校被評為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1987年學校榮獲全國偉統項目學校南方賽區比賽團體總分、女子總分各第五名
1986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1985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集體
1984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集體
1983年學校被定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1995年被評為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中學”優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