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派激勵理論

因此,這些理論都著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結構,以及如何推動人們的行為。 (3)同一時期內,可能同時存在幾種需要,因為人的行為是受多種需要支配的。 總之,認知派激勵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的一個結果,也是它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認知派激勵理論

行為主義激勵論從總體上講是機械主義時代的產物,它把人的行為簡單地看成是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反應的機械聯結,這與當時心理學理論不成熟有關,與當時被管理者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下有關,更與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對立的僱傭與被僱傭關係有關,管理者是“牧羊人”,而被管理者只是些會說的工具而已。在批判行為主義激勵論的基礎上,形成了認知派激勵論。行為簡單地看成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的機械反應,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動的客觀規律性。對於人的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內在因素,諸如思想意識、興趣、價值和需要等。因此,這些理論都著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結構,以及如何推動人們的行為。

認知派激勵理論還強調,激勵的目的是要把消極行為轉化為積極行為,以達到組織的預定目標,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勵過程中還應該重點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的行為。屬於這一類型的理論還有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和挫折理論等。這些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思想認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改變外部環境刺激與改變內部思想認識相結合,才能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目的。

認知派激勵論的類型

認知派激勵論可分為內容型激勵論和過程型激勵論兩大類。

內容型激勵論注重的是從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等方面來激勵被管理者,包括需要層次理論,生存、關係、成長理論,雙因素理論等;

過程型激勵論包括期望理論、公平理論、歸因理論等。

1.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相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該理論認為人類價值體系中存在兩類不同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這兩類需要的關係表現為:

(1)這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但這種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

(2)一個層次的需要相對地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這五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

(3)同一時期內,可能同時存在幾種需要,因為人的行為是受多種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時期內總有一種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需要並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完全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4)需要滿足了就不再是一般激勵力量

2.生存關係成長理論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認為一個人的需要有三種:生存、相互關係、成長。具體為:

(1)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要。這種需要只有通過金錢才能滿足。

(2)相互關係和諧的需要。這種需要相當於馬斯洛理論中所說的相愛與歸屬的需要。滿足生存需要之後,他就希望在與上級和同級的相互關係上處理得更好。

(3)成長的需要。當相互關係的需要滿足後,就會產生成長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指個人在事業上、前途方面發展的需要。各人有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他們工作中的不同行為表現,最終也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工作結果。管理人員想要控制下屬的工作行為或工作表現,首先要了解對工作滿意和不滿意,這兩種感覺彼此並不矛盾,只是他們分別代表了人的不同需求。對工作滿意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成長與發展,而對工作不滿意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環境的緣故。

3.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認為,激發人的動機的因素有兩類:一類為保健因素,另一類為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沒有激勵人的作用,但卻帶有預防性、保持人的積極性、維持工作現狀的作用。激勵因素是影響人們工作的內在因素,其本質為注重工作本身的內容,藉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人們的進取心,激發人們做出最好的表現。激勵因素像人們鍛鍊身體一樣,可以改變身體素質,增進人們的健康。

由於滿意的對立面應該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應該是沒有不滿意。這說明,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對於調動人的積極性來說,還都是起作用的,只是其影響的程度不同。

過程型激勵論著重研究從動機的產生到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力圖以“外在目標”(期望理論、目標理論)或“創設良好外部環境”(公平理論、歸因理論)來激勵參與管理的人員。

總之,認知派激勵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的一個結果,也是它的一種表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價值為中心。其基本觀點是,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不是簡單地由外界力量或是無意識衝動所控制的,而是受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性所支配。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而人不僅僅是作為客體在行為主義的機械形態模式中加以操作的對象,而且更是一個有感情有權力的人。內容型激勵論與過程型激勵論儘管在形式與關注點上有差異,但從對人的價值、需求、意志、興趣等人的內在因素的關註上是一致的,它們不僅貫徹和表現了人本主義的基本精神,而且也為人本主義從形上學的形態走向實際起到了橋樑作用。

相關條目

  •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 綜合型激勵理論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 激勵理論
  •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關鍵字

認知派激勵理論,認知學派激勵理論,認知派激勵論,認知學派激勵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