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詹姆斯·哈頓(1726年—1797年),蘇格蘭地質學家、醫生、博物學家、化學家、實驗農場主。
他的理論主要是關於地質學和地質時期,包括了火成說和均變論。
哈頓是一位18世紀後期居住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鄉紳,他喜愛從事農業生產,後來對岩石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他被後人稱為現代地質學之父。
均變說介紹
均變說:詹姆斯·哈頓和查爾斯·賴爾爵士
均變說原則是由詹姆斯·哈頓在他的著作《地球理論》中隆重提出的。哈頓影響了查爾斯·賴爾爵士(1797-1875),查爾斯·賴爾爵士因其著作《地質學理論》(1830-1833,共三卷)被稱為現代地質學之父。同樣地,賴爾又影響了達爾文,達爾文後來寫了《物種起源》(1859)。過去150年地質學家普遍接受均變論要歸功於賴爾。
首創進化論
保羅·皮爾森是英國加的夫大學教授,研究古代氣候學,業餘時間喜歡研究科技歷史。一次偶然的機會,皮爾森教授發現了一位叫做詹姆斯·哈頓的人在1794年撰寫的學術著作,結果在這些鮮為人知的文章中發現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但哈頓卻比達爾文整整早了60多年。皮爾森教授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閱讀了哈頓當年的著作之後,得出結論,哈頓在達爾文之前就獨立形成了生物進化中物競天擇的觀點。他指出:“儘管哈頓從來沒有用過物競天擇這個詞,但是他明白無誤地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
抓住進化論核心
哈頓是一個熱心的實驗主義者。因為他在農業方面的興趣,哈頓觀察到動物和植物中的遺傳和變異情況。儘管哈頓提出了與物競天擇說類似的理論,但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人仔細研究過他的著作。皮爾森教授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細細閱讀了哈頓撰寫的三卷本《知識法則》,他發現其中一部分章節論述了物競天擇說。皮爾森教授指出,在哈頓生活的那個時代,這本書因為內容冗長、晦澀難懂受到批評,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哈頓書中的觀點抓住了物競天擇說的核心:生物的特徵可以遺傳,某些能夠在生存中產生有利影響的特徵遺傳給下一代的可能性更大。他提到了一個用狗做的試驗。如果狗的活動敏捷、視力敏銳就能生存下去並繁衍後代,而那些在這些方面有缺陷的狗將會最終滅亡。他甚至解釋了達爾文後來提到的“變異法則”,這個法則無論是在森林還是在草地都會影響植物。
知識優先權
在基因被發現之前很長時間,哈頓就形成了對自然和繁殖的觀點。他發現在貧瘠的土壤中長大的種子結果後,它的後代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時照樣會很茂盛。但是,因為他認為一個物種不能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因此沒有取得知識優先權。皮爾森教授指出:“他反對這個觀點,認為這是一個‘浪漫的幻想’。”與他那個時代所有的人一樣,哈頓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為人類服務的。
背景資料
在為進化論問題進行了30年的研究之後,達爾文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證據,但是他卻沒有立即發表自己的成果。後來,當他得知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也已獨立完成對這個理論的時候,達爾文最終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後世對達爾文的寬宏大量非常欽佩,因為他同意讓華萊士與他一起發表論文。達爾文還承認,其他兩位也是早在幾年前就獨立提出了物競天擇說觀點的科學家。
其中一個是派屈克·馬修,他在183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的附錄中提出了這個理論的概況。另外一個是一名內科醫生,威廉·韋爾斯,他在1818年形成了對物競天擇和人類進化論的基本觀點。但是,讓皮爾森教授感興趣的是,哈頓、馬修、韋爾斯和達爾文四位與物競天擇說有關的科學家都在愛丁堡學習過。
在致《自然》雜誌的一封信中,皮爾森指出:“18世紀後期,韋爾斯、馬修和達爾文都在愛丁堡接受過教育,而哈頓正好住在那裡。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巧合,我們並不是說達爾文剽竊了哈頓的理論。但是很可能達爾文在學生時代就接觸了這個理論,然後又淡忘了它。當他後來試圖解釋自己觀察到的很多現象時,突然之間靈光一現,這個理論出現在他的腦海中。”18世紀末、19世紀初,達爾文曾經在愛丁堡學習醫學,那時哈頓的生物進化觀點在學術界被廣泛討論。歷史學家曾經對達爾文所做的大量筆記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達爾文的確是獨立研究形成了物競天擇和進化論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