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James Jerome Gibson (1904.01.27-1979.11.11),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專長知覺心理學研究,創立了生態光學理論。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麥克奈爾斯威爾的一個長老教會家庭,逝於美國紐約州伊薩卡。
教育背景
先進西北大學,後轉入普林斯頓大學,並於 1925 年獲該校文學學士學位,1928 年獲得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采完形心理學觀點對形狀知覺的研究,是他對完形心理學接觸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他受早期行為主義者 E.B.霍爾特的影響較大。1928 -1949 年受聘於史密斯學院擔任教學工作,在那裡認知了格式塔心理學領導人之一 K.考夫卡,受其影響專注於知覺心理學的實驗研究。1932 年,他和埃莉諾(Eleanor Jack)結婚,婚後育有兩子,埃莉諾後來也成為知名的心理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 1946 年他在美國空軍服役,擔任空軍航空心理專案計畫執行人。由於當時飛機降落依靠目測判斷,吉布森研究發現飛機降落成功的關鍵與駕駛員視知覺能力高度相關,因此,在此期間他創用以運動知覺能力作為甄選飛行員的必要條件。戰後回到史密斯學院,在那裡寫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視覺世界的知覺》。1949 年受聘於康奈爾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心理學系主任直至 1972 年退休。
主要貢獻
吉布森因其對知覺的研究而著名。其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在以下兩點:
直接知覺論
在 1950 年出版的《視覺世界的知覺》一書中,提出了他創新性的知覺理論。傳統知覺理論主張知覺是由刺激引起感覺後轉化而成的、間接的,因此稱為間接知覺論。吉布森的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人與外界接觸的直接產物,它是外界物理能量變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維的中介過程。他認為,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因適應環境需要,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逐漸形成了一種根據刺激本身特徵即可直接獲得知覺經驗的能力。換言之,知覺是先天遺傳的,不是後天學習的。他與妻子埃莉諾合作採用視崖(visual cliff)的設計,用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由於他主張知覺由刺激直接引起,因此稱為直接知覺論(direct perception theory)。
物理光學概念是以能量為基礎的,但他認為,對人和動物來說能量沒有很直接的意義,比如說可見光外波長的光,具有物理學的意義,但對人的視知覺沒有任何貢獻。因此,他引入了生態光學理論(ecological optics theory),以強調知覺對動物在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人在環境中行動,光線來自各個方向,外在空間的每一點的光線分布各不相同。這種光線分布稱作“環境光”。環境光對人具有重要生存意義,它的特殊分布提供了空間視覺的信息。研究環境光對人的視覺的作用的科學就是生態光學。他提出了環境光(ambient optic)、環境光陣(ambient optic array)、光流(optic flow)、光流陣(optic flow array)等基本概念。由於生態光學理論以物理光學為基礎,對於視知覺的解釋又極為簡明,特別受到計算器視覺研究者的重視。
視知覺生態論
根據吉布森 1960 年以嬰兒為對象的視崖實驗,及其他學者的驗證研究,一般均支持他的直接知覺論的觀點。他對於缺乏深度知覺經驗的嬰兒在視崖實驗中的反應,在《視知覺生態論》一書中,從進化論的觀點提出了理論性的解釋。他認為人類是兩腳著地的動物,行動時頭部離地較遠,一旦跌倒頭部受傷較重。為適應兩腳著地生態環境的需要,長期以來,人類的視知覺系統中進化出一種對三維空間的適應能力,此能力是不需學習的。他的這一理論稱為視知覺生態論(ecological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
終身成就
吉布森於 1961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7 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