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方文學、美學思想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造成兩個方面的影響。
其正面影響是激起中國學者對歷來被忽視的文學思想研究的重視,和對文學思想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注釋。這方面的成果為中國文學思想研究奠定了堅實而豐富的物質基礎。其負面影響,表現為部分中國學者用西方理論、命題、範疇對中國文學思想進行比附、曲解、規範,形成文學思想研究中的片面西化。其結果是中國文學思想體系、發展規律、民族特點未能得到闡發。中國文學思想的傳統和精粹未能得到弘揚和傳播。
有鑒於此,《詩言志釋》作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著文提出比較研究,發現自我,立足於中國文學傳統,總結中國文學思想體系的構想。此後三十餘年,仍堅持不渝地在這方面做出努力。《詩言志釋》即是這種努力的成果之一。
《詩言志釋》首先從詩言志文學思想綱領產生的時代考證入手,進而對詩言志的內涵予以詳盡闡釋,發現詩言志文學綱領已含有中國文學思想體系的雛形。那就是源於情,形於境,成於味。最後,又通過詩言志與亞里土多德《詩學》這兩個中、西方最早文學綱領的比較,概括出中、西文學思想幾個基本不同的特點,和涵蓋中西文學的一般定義:文學是以形象的方式,表現人的感情,描寫人的行為,通過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來影響社會生活的。
作者在研究中本著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中、西方文學、美學思想,是在各自文化傳統、歷史條件下產生髮展的。它們像雙峰並峙、兩水分流一樣各擅勝場;有異彩紛呈之美,無高低優劣之別;不應各以所長,相輕所疑;而應互學互補,互容互足,共同豐富、繁榮世界文學思想的寶庫。
本書作者的發現和思想,被譽為中國文學思想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創舉,其開創之功,自當載入史冊。
《詩言志釋》與已出版的《論情境》、《中國美學史--情味論的歷史發展》同為《中國文學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中國文學思想體系》是第一部籠罩中西、承先啟後、彌綸群言、自出機杼,闡明中國文學思想體系、規律、特點的開創性作品,將在以後出版。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王文生先生,195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語系,1956年在北京大學師從前蘇聯畢達柯夫教授學習文學理論,1960年代初在上海師從著名古代文論大家郭紹虞先生,1970年代末與郭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
上世紀80年代初,“文革”剛過,百廢待興,王文生奉命擔任武漢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會副會長。後歷任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耶魯大學魯斯學者、研究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客座研究員,結束了歐美名牌大學中文系主任由台灣學者壟斷的局面。隨著學術研究“主戰場”西移,處事低調的王文生逐漸淡出了國內學術界。
就在人們疑惑之際,王文生似乎重煥青春,專著一部接一部:2001年和200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抒情文學思想體系》及《中國美學史》;200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文學史》;2012年3月,三聯出版社出版《詩言志釋》。每部專著,都因其“開創之功”引起轟動。
原來王文生隱居海外,並非遁世閒賦,而是排除干擾,以全新視角審視傳統文化,奮力攀登更高的山峰。
“中國文學思想研究泥石俱下,自相矛盾、以訛傳訛之處不少,亟需廓清。從比較中發現自我,從自我中開展比較。”年已八旬的王文生幾十年如一日,焚膏繼晷,考證、梳理、比較、辨析、提煉,目的只有一個——觸摸傳統文化流動脈絡,激活中國特色文學理論,重築中國文學思想體系“大廈”。“這不單純是學術問題,還是爭取中國在世界文化思想領域的話語權。”長期在西方講學,王文生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沒有話語權,就沒有中西文化的平等對話;沒有平等對話,就不可能建設文化強國。”
目錄
前言
一、詩言志文學思想綱領產生的時代考
二、釋“志”
三、釋“言”
四、釋“和”
五、詩言志文學思想綱領與亞里士多德《詩學》的比較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2012-01-01
版 次: 1
頁 數: 147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文學>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