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詠詩
拼音
yǒng shī
注音
ㄩㄥˇ ㄕㄧ
引證解釋
吟詩。
《國語·魯語下》:“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今詩以合室,歌以詠之,度於法矣。”
漢 張衡《思玄賦》:“雙材悲於不納兮,並詠詩而清歌。”
唐 杜甫《樂遊園歌》:聖朝亦知賤士醜,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
唐 王建《寒食日看花》:酒污衣裳從客笑,醉饒言語覓花知。老來自喜身無事,仰面西園得詠詩。
宋 陸游 《晚泊松滋渡口》詩:“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蒼茫自詠詩。”
詠詩種類
詠物詩
所謂“詠物詩”,是指那種以客觀的“物”為描寫對象,或細緻地刻劃它的色彩與形態,或藉以抒懷興感的詩作。古人很喜歡詠物,僅《全唐詩》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緻描摹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感情。——這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箇中有我也。”——劉熙載《藝概》 。“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
詠志詩
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讚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詠志詩的特點在於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
作品賞析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
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社會意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清明節不僅僅是寄託哀思的節日,在古時也是人們郊外踏青的好時節。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使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增長知識,更能讓他們了解生命的可貴,懷有一顆孝順、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