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故儒士蔡濟美之妻許氏節孝坊位於安徽省宿松縣許嶺鎮甘霖村祠堂組,建於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許氏祖婆婆感人的事跡在祠堂組代代相傳,婦孺皆知!許氏與未婚夫蔡濟美青梅竹馬,情投意合。蔡濟美家住許嶺沈鋪,他飽讀詩書,溫文爾雅,為人真誠熱情,對許氏更是憐愛有加;許氏家境優越,賢惠貌美,與蔡濟美的姻緣可謂郎才女貌,為地方人人稱頌的佳話。
蔡濟美為家中獨子,其母生他時已四十有餘。老來得子的蔡濟美之父視兒子為掌中寶、心頭肉,自小對其百般呵護,萬般痛愛。天有不測風雲,婚期前夕,蔡濟美竟突然莫名病亡,幸福之家瞬間崩塌!當天許氏得到噩耗,撕心裂肺往未婚夫家中瘋跑,其父母痛心趕緊追去。至半路,許氏停了下來,平靜地對父母講,她今天不想去了,等明天再去。許氏父母對女兒的反常行為感到既揪心又惶恐。
當日下午,許氏偷偷一個人去了一趟集鎮。
第二天一大早,許氏戴著帽子,穿得厚厚實實,趕往沈鋪,一起陪同的還有許氏的母親和嫂子。時值初秋,天氣談不上冷,母親也沒有對許氏的穿著異常太在意,以為是女兒傷心過度,身體太虛弱,所以穿得嚴實。來到亡夫靈前,許氏的哭聲令人肝腸寸斷,只見她摘掉帽子,褪去外衣。頭插白花,一襲白衣,為亡夫戴孝的許氏轉身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嘎婆(外婆),稱嫂子為舅娘。自此,無論母親怎么哭求,許氏都不回娘家!
許氏在婆家長住下來,一年後抱養了一個兒子。那天半路折回其實是許氏做出了一個堅定的抉擇,她愛未婚夫愛得質樸而又深沉,不能與他相守到老,那么就為他贍養年老的父母,為他延續血脈,哪怕是養子,蔡家香火也不會斷,她把滿腔的愛化作了一生無悔的犧牲!
家中父母的掌上明珠成了亡夫的妻子,成為別人家的兒媳婦,成為人母,獨挑家庭重擔,許氏父母的心都碎了!夫亡養子幼,公婆又年老體弱多病,許氏不僅要供養照顧全家老小,還受同村人的排擠與欺凌。開闊的家門口卻成了全村人家拴豬拴牛的地方,常年臭氣熏天。孩子出去玩,經常被人欺負哭著回家,許氏再也無法忍受,在娘家的資助下,帶著公婆和養子,遷往離沈鋪五里路開外的一密林處,也就是現今的祠堂組。許氏在新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贍養孝敬年邁公婆,循循教誨子孫!今祠堂組村民均是許氏抱養的兒子的後人。
結構特徵
許氏守貞節、盡孝道成為地方美談,感人至深的事跡傳遍松茲大地。經地方官員申報,湊請朝廷旌表,道光皇帝下聖旨,由官府出資,為許氏興建節孝坊。經工匠歷時三年六個月修建,節孝坊終於建成。節孝坊分上下兩重,第一重為磚石結構,大門橫樑與兩旁均由整塊巨石建成。門前兩側立著雕花石鼓,門上方分布著形狀各異的石雕磚雕,造型古樸典雅,雕工考究!門頭上刻有“旌表故儒士蔡濟美之妻許氏節孝坊”,字跡遒勁有力,書法俊美!坊檐正中位置掛著聖旨牌,在清朝年代官員經過節孝坊前時,由於有聖旨高掛,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
節孝坊第二重為木雕古建築,門樓兩旁配有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門樓正中位置為大幅木雕“二十四孝圖”,其蘊含的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躍然於版面,畫面所雕人物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坊頂由多根粗大圓形木柱支撐,柱子下方銜接凳狀石雕,以防被水侵蝕。坊間雕樑畫棟,分布居多精美的木雕作品。坊內的地面用浸濕的糯米與石灰的混合物夯實而成,光滑結實而又耐磨!坊正堂兩側建有廂房,寬敞的大堂前為天井,用於採光和通風。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下方用青石板鋪成的水池內,即為“四水歸堂”!在風水理論中,四水歸堂為千古名局,其中的天井和“財祿”相關。經商持家之道,講究以聚財為本,造就天井,可使天降的雨露與財氣,不至於流向別處。四水歸堂,暗示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藝術價值
節孝坊被許氏祖婆婆的後人奉為宗祠,一百多年來一直保存完好。宗祠正堂中央供奉著許氏的牌位,牌位由結實栗木製成,兩邊雕刻精美花紋,中間刻有“故儒士蔡濟美之妻許氏老夫人之靈位”,而“蔡氏堂上宗祖”的牌位做得很普通,且小一些,放在許氏牌位旁邊,由此可見許氏在其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運動中,節孝坊遭到了嚴重破壞,大部分石雕磚雕被砸毀,結實的地面也被剷除。祠堂組村民冒著生命危險,半夜用泥巴把木雕糊起來,才讓珍貴的“二十四孝圖”和部分其他木雕得以保留!後來,由祠堂組村民出資,節孝坊經歷兩次修繕,但因資金有限,很多有價值的木雕石雕不能得以修復,且有部分完整的木雕遭到了盜賊的洗劫。
故儒士蔡濟美之妻許氏節孝坊建造年代久遠,有著深厚而又傳奇的歷史文化背景。整棟建築造型優美,融木雕石雕磚雕為一體,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屬典型的清代徽派建築,具很高的歷史文化與建築藝術價值!因年久失修,保護不力,已讓這棟古建築面臨毀滅的風險!經申報審批,節孝坊已被列入宿松縣百年建築,期待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實施得力的保護措施,以讓這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