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屋圍

家譜有載,許明佐有六兄弟,他屬第六,也稱老六。 崇禎八年(1635年),許明佐覺得,他老了,大明王朝也老了。 許明佐回頭的一眼,竟然被崇禎帝察覺了。

許屋圍緊貼溫泉一條街,從105國道分進東亨的以路兩旁,山山坑坑,全是天然溫泉(湯湖)。
許屋圍,位於龍南縣臨塘鄉水口村境內,105國道東側路旁。距縣城15公里。許明佐(明代)、許受衡(清末),他倆同在許屋圍出生於不同的朝代,同在北京故宮從政一輩子。實屬罕見、奇蹟。
水口的西北角上有一座矮山,形似雨傘,正好可以擋住西北面的風煞。圍屋被青山拱抱,山間盆地,沃壤良疇,自成天地。渥江從南端的崇山峻岭中緩緩而來,清澈明亮,繞許圍屋而北流。給許屋圍人澆灌農田、生活用水、水上運輸帶來方便,也為圍屋增添了一道風光秀色。
《龍南縣誌》載:“許明佐(向日)籌捐資,把縣城城牆擴展了三分之一(即千丈),並完善了城門和城樓……”“許受衡得知家人與他人因地基發生爭端一事,胸懷寬廣,寄書調解,重新和好……”
據《許氏家譜》載,信公(許日信)乃龍南許氏的開基祖。
相傳,信公船隻到達水口碼頭時天已大亮。此時有,懷有身孕的妻子突然肚痛。信公猜妻子要生產了。
這小孩在水口降生的一瞬間,一輪旭日東升,金光萬道,普照在水口碼頭的山水間。信公歡喜若狂,於是為這小孩取名為向日。
信公興奮地對妻子說:小孩在此降生,正迎來了一輪紅日,是個好兆頭,我們就在這裡安家吧。
信公在水口定居後,以農為主,又兼做茶葉和紙生意。解放前,臨塘的茶葉和紙在香港、東南亞享有盛名。信公的錢財積累日增、月增、年增,年復一年,成了資財雄厚的一位富翁。
信公便選址於青山綠水處的矮山腳下建造了這座圍屋。整座圍屋呈長方形前幢有三座三層樓高的石砌炮樓,前幢圍牆的中間建有一座“半月”形圍屋大門。圍大門兩側,建有兩幢規模宏大、一門三進大廳廈(祠)。兩座祖祠大門門楣上鑲嵌著祠名橫匾。
南側的大廳廈和住房先建,西北側的廳廈和住房後建。三座炮樓、二幢廳廈,其建築格局是個整體,看不出建築先後。
圍屋依山勢和水流而建造,以兩座廳廈為中心,豎的住房一幢幢,橫的住房一幢幢,形成整齊的長方形院落。全部為二層房屋,共有房屋200餘間,90餘戶,360多人。圍屋外有開闊水面的池塘。
《龍南縣學校志》載:明·清兩朝代,都城於北京。龍南距京城如相距天涯。同一座圍屋,不同朝代,有二位歷史名人升官做事在京城,歸結為一條:先祖重教所致。
家譜有載,許明佐有六兄弟,他屬第六,也稱老六。其父許允壽,前半生耕田種土,後半生做紙生意和茶葉生意。許明佐自小特別聰明靈敏。讀書也特別刻苦。
明萬曆年間,許明佐考為歲貢,初任婺源縣訓導,不久又升為南京國子監學正……官為四品,歷任五省督軍。
有一年,許明佐被內閣首輔劉鴻訓舉薦,朝庭把許明佐從江蘇調入故宮,他成了戶部尚書王家楨的助手。他在故宮做事不久的一天,因有公務路過儲秀宮。正走著,忽然一位宮女在他的身旁摔倒了。許明佐四顧無人,速將她扶起。這位宮女說,她叫劉芸,含笑謝拜。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大明領地北方的番邦騎兵強大,擾得邊陲不得安寧。神宗帝召集大臣議事。按級品,許明佐不夠格。作破格參加。皇上說,只要誰能與番議和成功,可破例晉升,重獎,他的皇位可讓三天。這時,仍無一位大臣敢領使命。皇上看了一眼許明佐後,被指名要他接受這一使命。
許明佐很有口才,知識面廣,應變能力極強。
果然,歷經數月,許明佐和番邦大功告成,番王回贈給大明皇上三件寶物:“千里鑼”、“千人被”、“萬人帳”。
許明佐一行經數日返程途中,已離開番邦王都城900里地時,有一臣提議,那面“千里鑼”莫非是神鑼?要不然,一千里距離怎么會聽得到呢?
許明佐也不太相信,便叫人取出試試?臣子將這面“千里鑼”連擊三下,鑼聲驚天動地,神音久久迴蕩,長時不息。一會兒番邦騎兵飛速追上了。說他們聽到了三聲鑼聲。大王有令:要把這面“千里鑼”收回。
許明佐為此後悔極了。回到朝庭,向崇禎帝稟報了“千里鑼”被番王收回之事後,接著把二件寶物和友好條約呈皇上。皇上大喜,隨即把身上的龍袍脫下,賜給了許明佐,要他代三天皇上。許明佐好言謝絕。
後來,皇上授予許明佐五省督軍,正四品。
崇禎八年(1635年),許明佐覺得,他老了,大明王朝也老了。他決定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皇上批准他告老還鄉。
辭行這天,有崇禎帝、皇上愛妃劉芸、戶部尚書王家楨,內閣首輔劉鴻訓等高官。送至故宮東華門時,許明佐觸景情生,驟然湧上一陣依戀之情和惆悵。他對故宮和友人依依惜別,還有他身後榮升不久的劉芸妃。此時此刻,他情不自禁地住步回顧頭去看了一眼含情默然的劉芸妃。
許明佐回頭的一眼,竟然被崇禎帝察覺了。皇上拉下臉來,厲聲問:“許大人,你回頭看,在留戀什麼呢?”
許明佐急中生智,表情悽然,眼含淚水答道:“我戀皇上,也戀朝夕相處的同事,更戀居住多年的故宮”。
皇上恍然大悟,高興地湧上笑臉:“喔,原來是這樣,人非草木,常情也!你戀故宮好辦,朕賜你一份京城圖紙,賜你一張萬兩銀票,你回到家鄉後,把你故鄉的縣城建設成一座“小京城”。
許明佐回到龍南後,除本人捐資外,還爭取了贛州都御史潘曾紱,代理知縣譚心學等,爭取了本縣許多名紳捐款,幾年時間,拓寬了縣城,城牆三分之一,即為千丈,並完就了城牆、城門。
許明佐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病逝,葬於汶龍與臨塘交界處的猛虎跳牆。
許受衡胸襟寬廣。
許受衡24歲時選為拔貢。光緒十九年(1893)獲恩科鄉試第一名,成為龍南縣第三位解元。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進士,後升為刑部主事。
水口許姓有上田心與下田心之分。傳說,1897年因一株巨大的風水樹問題發生爭端。上田心的許姓人認為,讀書人和高官都出於下田心。上田心人出不了讀書人和高官,主要是下田心的那株大樟樹擋住了風水。同是許姓,同是一個祖宗,為一株風水樹的爭得愈演愈烈,發展到要動刀動槍的地步。
許受衡得知這一情況,分別寄信給上田心人和下田心人的長輩:“上田心無此樹,未必風水敗壞。下田心有此樹,未必門風受阻,上田心、下田心,同是許家人,榮辱都有份。”長輩看信後,都認為許受衡信中講的很有道理,立即停止了事端。
又過了幾年,許受衡家在縣城中建了一棟房子。廖姓人認為,許家多占了幾尺地基,使得巷道窄小。廖姓是當地大姓,有“廖半城之說”,即龍南城裡有一半是姓廖。於是,廖姓要強行拆除許家的一道圍牆。為此,許受衡父母寫信給兒子,要他火速回家來處理此事。
許受衡看過父母的信之後,認為應以相鄰為貴,友鄰為重,幾尺地基是件小事。於是,他抄錄了張英的一首名詩寄回家中。詩云: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許受衡父母接到兒子寄來的這封家書,認為兒子福大量大,站得高,望得遠,因此覺得十分慚愧。許受衡信中的內容很快傳到廖姓,廖姓也深受感動。從此,廖姓再不提地基一事,他家與廖姓關係更加和睦,更加友好。
許受衡於1929年病故,葬於廬山腳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