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贛南客家圍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在贛南分布廣泛,以方形圍為主。“關西圍屋”是客家居民的傑出代表。“關西新圍”是指距江西省龍南縣城25公里,由清朝名紳徐名鈞所建,始於清代嘉慶三年(1798),於道光七年(1827)完工,經歷29載建成。關西新圍占地7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477平方米,乃天下第一圍,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傳頌的九幢十八廳的宮廷式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鎢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間的皇宮”。圍屋雖是以防衛為主要特徵的民居,但因建圍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紳,所以,他們在建圍時除考慮如何將圍屋建得堅固、易守難攻外,還著意於如何將圍屋建得氣派和富麗堂皇。因此,在圍屋的構造藝術上,往往竭盡精巧之能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藝術珍品。

基本信息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文化遺產名稱: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所屬地區: 江西 · 贛州 · 龍南縣
遺產編號:Ⅸ-7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贛州市龍南縣
遺產級別: 省

習俗概述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的風俗,在贛南分布廣泛,以方形圍為主。“關西圍屋”是客家居民的傑出代表。 “關西新圍”是指距江西省龍南縣城25公里,由清朝名紳徐名鈞所建,始於清代嘉慶三年(1798),於道光七年(1827)完工,經歷29載建成。關西新圍占地7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477平方米,乃天下第一圍,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傳頌的九幢十八廳的宮廷式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鎢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間的皇宮”。
客家圍屋古建築和純樸的客家風情醞釀出豐富而獨特的關西客家文化。關西村位於關西洞的小盆地之間,中央有一條南北向九曲十八彎的關西河。青峰東立,古塔西護,東山南聳,關水北流,山環水抱,天然形勝,面積約2平方公里。關西客家圍屋群客家文化以“古”、“綠”相交輝映,向世人展示其“文武合一、耕讀合一、官商合一、村圍合一”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1]

構造藝術

圍屋雖是以防衛為主要特徵的民居,但因建圍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紳,所以,他們在建圍時除考慮如何將圍屋建得堅固、易守難攻外,還著意於如何將圍屋建得氣派和富麗堂皇。因此,在圍屋的構造藝術上,往往竭盡精巧之能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藝術珍品。
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尤其是“國”字形圍的廳堂建築中。因廳堂的好差或檔次的高低,往往代表著一圍或一姓一房的臉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廳堂中的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鋪地等,都會盡其資產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如祠堂大門門面,一般為仿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額書堂號或其他標榜門第出處的文字。廳堂內均鋪磚,天井階沿皆用巨條石打制。祖堂或正廳一般不設樓層,祖位所在,其上按傳統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為徹上露明。梁架製作精美,下廳或前廳多用天花板,上繪民俗彩畫,高級的還設有藻井;朝廳堂開設的門,絛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近徽雕;天井兩側的廂房,則用六或八扇格扇門,窗欞多為各種拐子紋與雕花欞相結合使用。廳堂內用柱不多,有木質和石質之分,石質的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柱礎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此外,圍內用卵石拼鋪的室外鋪地花樣,以及懸挑的走馬樓也頗有藝術特色。

宗族文化

圍屋是“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於一體,住在圍內的居民,都是某一個姓氏共同祖先的後裔,圍內人相見,互以宗親長幼相稱。因此,圍屋維持著極強的“血緣性”,保存著較為完好的“宗族文化”。
每一座圍屋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室內公共空間,這便是“祖堂”(或“祠堂”),祖堂是圍屋居民的聖殿,必位於中軸線上,這是人們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公共場所,也是維持宗族血緣關係的紐帶,每年都要定時在此舉行隆重的敬宗祭祖活動。圍內實行族長管理,統一管理圍內諸如交通、衛生、排水、糾紛等事宜。圍民們平時各為家政,祭祖行禮時,便是一個大家庭;遇到外敵入侵,則整個圍民又是一個統一的戰鬥集體。
圍屋的日常管理非常嚴格,這一點在許多圍屋的族譜上均有所反映。因居圍日久必致“生齒日繁、萃處稠密”,出現占有公用場地等現象。因此,許多大圍都立有公約。如龍南武當鄉田心圍,在前廳側牆上便嵌有一方禁碑,上書:“祖堂乃先公英靈棲所,永禁堆放竹木等項;天井、丹墀永禁浴身污穢;圍內三層坪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永禁接檐截豎及砌結浴所、豬欄、雞犧等項。圍外門坪斗角周牆角,永禁架木笠廁,蔽塞外界。”此碑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當然,為了維繫和光大宗族,圍屋除了有莊嚴肅穆的一面外,還有親情融融的一面。如,每座圍屋一般都設有“圍門廳”,這是圍民們最愛聚集和休閒的地方。因為門廳不僅光線好、通風好,且還是進出圍門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圍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場所。門廳兩邊多固定設有長凳或樹筒、石敦等以備坐,幾乎任何時候走訪圍屋,尤其夏天,這裡都會有人在談天說地或閒坐;若遇客人,他們便會“笑問客從何處來”,笑臉相迎,盛情款待。
此外為了滿足圍民們信仰的需要,圍屋內還設有“社官廟”,把“土地伯公”請進了圍屋。社官廟一般設在圍門內側,每月的初一、十五,圍內居民都要在這裡祭祀“土地伯公”。即使在長困久圍時,也不忘向神明祈禱保佑平安之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