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許士騏(1901~1993)安徽歙縣人。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林良、呂紀 。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南京曉莊師範初創時,許先生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熱情支持同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陶行知成為好友 。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常伴左右。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當夜為陶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1946年,回歙縣在老家宅基上建設行知國小,推行生活教育。文革後,積極參與陶行知研究事業,直至逝世。
成就及榮譽
許先生三十年代留學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爾後又去德國德勒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用人體解剖,並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書。回國後應邀到重慶育才學校擔任繪畫組教師,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培養了伍必端等一批優秀的美術專家。許先生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上海楊浦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作品多次參加比利時、英國、日本、香港等國際藝術展覽會 。其國畫《望岳》馬成都杜工部草堂收藏;《黃山松峰》為廬山博物館收藏;《黃山雲海松濤圖》為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晚學齋吟草》、《許士騏貝聿玿書畫集》、《黃山紀游畫集》和《古生物造像》等。1993年11月,許先生逝世於上海。
評價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這樣記載他:“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游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題材新
他雖然傳統中走來,並不是固守著新安畫派中那些枯枝、殘荷、古亭、瘦山的題材,而是與時代並存,所以就有了歌頌解放的《報曉圖》,以示“雄雞一唱天下白”,又畫出《勞動果實》、《松壑飛泉》等激情滿懷的作品,以表達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等。
構圖新
許士騏的山水畫構圖巧妙,注重把握物象的典型特徵和內在含義,比如我們常見到的《喜鵲登梅》、《松風圖》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故其作品就顯得若隱若現,迂迴曲折,意匠造境,絕處逢生。
筆墨新
他生前十分贊同徐悲鴻先生一句名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 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人者融之。”所以他的作品一方面風格鮮明,不失山水畫法度;另一方面,在表現技法上,吸收了西法的透視、光暗、設色等些特徵,藉以豐富中國繪畫的藝術語言。他的山水又顯得落筆穩定,婉轉流利。用色鮮明而素淡。其花鳥題材廣泛,手法多樣,生動活潑,工筆有神韻。特別是他的梅花圖,用細筆淡墨,敷鮮彩,風格清新、典雅,猶如一株古老的徽梅在中西風涌中清淡溢香。
雅
也是許先生作品中一大特點。中國畫有“雅俗”、“生熟”、“巧拙”之說。《畫引》中說:“生者無莽氣,故雅。拙則無作氣,故拙。”許先生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故其畫極其講究這一點,比如他有一幅《梅香》作品,作者特意畫一對小鳥,姿態生動,似在竅竅私語,動與靜,色和墨,互相對應,生動自然,意境高雅,把人引入沉醉的梅香海洋中,可謂大雅也。
美
其畫“美”在於他詩、書、畫、印,四美兼備,他的山水、花卉、翎毛、走獸無一不精,尤精於黃山松石、梅竹等。這歸功於他自己那種摹古而不泥古,學洋而不迷洋,參己意而出新,所以他筆紙上儘是些古意仙境的山水,色感舒適,鮮明亮麗的花鳥等等,其可謂“妙造超毫端,意象出天然”。
相關介紹
許先生之妻貝聿玿、其兄許士驥皆為著名書畫家。蘇州貝家是江南望族,而貝聿玿的父親貝祖善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的哥哥,因此貝聿玿是貝聿銘的堂姐。許士騏先生的墓就是由貝聿銘設計的,在安徽歙縣西乾山上。許士驥在《黃山畫人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有條文介紹: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工書法,造詣極深,六朝諸碑,一經臨摹,靡不神似,士驥在民國期間,書法稱譽海上,上海許多店招皆出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