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為了引起別人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自問自答,叫做設問。
設問除了能引起注意外,還能啟發讀者思考。
例子(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例子(2):這人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是大明。
例子(3):數學真的很難嗎?我看不是。
設問的好處
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這種辭格叫設問。設問也就是明知故問。根據內容的需要,設問可以採取連用的形式。
有的文章直接用設問做標題,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節文章的開頭或結尾,能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至於在說理文章中,,為了使論證深入,在關鍵性的內容上,設問說理,更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不管設問出現在文章的哪個部分上,也不管它以什麼形式出現,總的來說,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導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設問要用得恰倒好處,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形式
一問一答
即提出一個設問句,緊跟著寫一個答句。此種設問,能迅速集中讀者注意力和吸引讀者。
幾問一答
即先集中提出一連串設問句。然後,集中加以回答。此種設問,能增強論辯力量,引人深思。
連續問答
即連續地使用一問一答式。此種設問,能造成一種步步緊逼、勢不可擋之氣勢,具有強大的論辯力量。
舉例及分析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確定答案,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設問。
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如:
①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③啊,是誰,這么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誰,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④蔣介石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他左手拿著刀,右手也拿著刀。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也拿起刀來。這是經過調查研究以後才找到的辦法。這個調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裡拿著東西了,我們就要調查一下。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是刀。刀有什麼用處?可以殺人。他要拿刀殺誰?要殺人民。
……(毛澤東《抗日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⑤日本日立公司電機廠,五千五百人,年產一千二百萬千瓦;咱們廠,八千九百人,年產一百二十萬千瓦。這說明什麼?要求我們乾什麼?(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⑥老岩不是要在南方過年么?為什麼提前回來了?一推門,我就看到了一個奇蹟:一把褐色的樣式古樸的陶土瓦壺,在蜂窩爐上噝噝地冒著水汽。(葉文玲《心香》)
⑦她像一隻輕捷的小鳥一樣飛走了。她剛一走,我就後悔了。晚上,校門口---這不明明是約會嗎?萬一讓人看見了還講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麼事呢?對了,一定是想把那張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還在呂宏手裡哩!(張抗抗《夏》)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問一答;例③是二問一答;例④是連線三個一問一答;例⑤和例⑥是二問不答;例⑦是四問不答。前面四個例句中,先故意設問,然後再自己回答,是為了提醒讀者的注意,引起讀者深入思考;後面三個例句中,問而不答,目的是讓讀者去聯想,去回味。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在運用時首先要求我們對問題清晰明確的認識,心中有數,然後才能做到善問善答;還要立足全局,當問則問,不當問則止,這樣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瀾。
設問與反問的區別
設問和反問是兩種常用的修辭方法,它不同於一般疑問句。疑問句的特點是“有疑而言",希望得到對方的回答,或引起對方的思考。而設問和反問的共同特點都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不需要對方回答,說話人心中有數。
設問是無疑而問,自問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導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有變化,起波瀾。2003年北京聯考滿分作文《轉折》一文是這樣開篇的:“有人說:轉折意味著機遇。有人說:轉折預示著挑戰。/有人說:轉折可以使你遠離失敗。/有人說:轉折也許會讓你距離成功更加遙遠。/究竟什麼是轉折?/我問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歡快地告訴我:‘轉折就是那樣一滴可以穿透一塊堅石的水。’/我問山邊那一樹紅梅,它笑笑說:‘轉折就是嚴寒冰凍下朵朵鮮花綻放的那一刻,轉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滿樹燦爛。’/路邊的小草,你又能告訴我,什麼是轉折?枯黃的小草抬起頭:‘轉擇就是我們告別枯黃、重新吐翠的時刻,就是不久將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蘊深刻,令人回味。
反問也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但它只問不答,把要表達的確定意思包含在問句里。同平鋪直敘相比,反問這種說法語言強烈,能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在行文中,一般而言,設問往往用於語段的開頭,表示問題的提出;反問則常用於語段的結尾,表示對問題的強調。如2003年聯考滿分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是這樣結束全文的:“感謝情感,是它豐富了認識的內涵,是它澆灌了認識的清泉,為了認知,就算‘不識廬山真面目’,又有何妨?”作者通過冷靜的思考、深刻的思辨和生動的論述,再次強調了這個道理。
相關條目
寫字樓商圈
閩清一中
北京市十一學校Win32.Luder.U
河南省新鄉市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天津商業大學
破壞生產經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