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尋大龍湫瀑布

這篇文章文寫於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舊曆八月。大龍湫瀑布,在浙江樂清的雁盪山中。瀑布飛灑三百丈,為雁盪山的奇觀。瀑布旁有許多唐宋時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名勝古蹟。作者雁盪山之游,同時也尋找到了大龍湫瀑布。

基本信息

【名稱】《記尋大龍湫瀑布》

【年代】清代

【作者】方苞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記尋大龍湫瀑布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盪,按圖記以求名跡。則蕪沒者十之七矣。訪於眾僧,鹹曰[1]:“其始辟者皆畸人也[2]。庸者繼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3],不則苦幽寂去而之他[4],故蹊徑可尋者希。”[5]過華嚴[6],鮑甥率眾登,探石龍鼻流處,余止山下。或曰:龍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7]。 

詰旦,輿者同聲以險遠辭[8]。余曰:“姑往焉[9],俟不可即而去之,何傷?”[10]沿澗行三里而近,絕無險艱。至龍湫庵,僧他出。憔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許,蔓草被徑,輿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蟲,遭之,重則死,輕則傷。”悵然而返,則老僧在門。問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為子先路。”[11]持小竿,仆李吉隨之,經蒙茸則手披足踏[12]。輿者坦步里許,徑少窄,委輿於地[13],曰:“過此則山勢陡仄,決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14],帷余足跡是瞻。”[15]鮑甥牽引,越數十步,則蔓草漸稀,道坦平,望見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時乃歸。輿者安坐於草間,並作鄉語怨詈老僧曰[16]“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輩之誑[17],必眾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蕪久矣[18]。眾皆以遠跡為難,而不知苟有識道者為之先,實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於眾廝輿[19],而時君不寤[20],豈不惜哉!夫輿者之誑,即暴於過客,不能譴呵創懲之也[21],而懷怒蓄怨至此;況小人毒正[22],側目於君子之道以為不利於其私者哉[23]!此嚴光、管寧之儔所以匿跡銷聲而不敢以身試也[24]。

注釋

[1]鹹:都。

[2]畸(jī)人:奇特的人。《莊子·大宗師》:“畸人者,畸於人而侔(móu)於天。”《釋文》:“司馬彪云:‘不偶也。不偶於人、謂闕於禮教也。’”這裡泛指不尋常的人。

[3]摽(biāo):把持。

[4]不則:否則。

[5]蹊徑:小路。

[6]華嚴寺:山上佛寺名。所供者為華嚴三聖,即毘盧舍那佛、和普賢、文殊二菩薩。

[7]能仁奪:山上佛寺名,所供為釋迦牟尼佛。

[8]輿者:抬轎的人。辭:推辭。

[9]姑:姑且,暫且。

[10]何傷:有什麼妨害。

[11]先路:在前頭領路。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12]蒙茸:蓬蓬鬆鬆的樣子。這裡指茂密的雜草和灌木叢。蘇軾後赤壁賦》:“履讒岩,披蒙茸。”

[13]委:丟下,扔下。

[14]惑:遲疑,懷疑。

[15]帷余足跡是瞻:但看我的腳印。意即跟著我的腳印走。《左傳·襄公十四年》有“惟余馬首是瞻”的話,這句是對《左傳》的模仿。

[16]怨詈:怨恨和謾罵。

[17]征:證實。

[18]榛蕪:荒蕪,廢棄。

[19]孔:指孔子。孟:指孟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性善說,提出“民貴君輕”說。儒家尊為“亞聖”程:指宋朝的程顥程頤、理學家。朱:將宋朝的朱熹,理學家。廝輿:舊時指僕役一類的人。

[20]寤:醒悟。同“悟”。

[21]即:即使。暴:對別人施加惡行、欺侮。過客:指別人、創懲:懲罰。

[22]小人毒正:小人害他的朋友。《禮記·緇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鄭注云:“正,當為匹(疋)字之誤也。匹,謂知識朋友。正音匹。”毒,害。

[23]側目:不正眼相看。形容仇視的樣子。

[24]嚴光:姓莊名光,字子陵。史家避漢明帝諱改作嚴光。東漢會稽餘姚(今浙江省餘姚縣)人。青年時是劉秀的朋友並同學。劉秀稱帝,召為諫議大夫,不肯受,歸隱於富春山。管寧:字幼安,三國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南)人。東漢末避居遼東三十餘年。魏文帝、明帝都曾徵召過他,並授與官職,他都堅辭不就。匿跡:躲藏起來。銷聲:不把聲名張揚出去。身試:親身嘗試(小人的惡毒手段)。

譯文

八月十四日,我進入了雁盪山,按照圖記來找名勝古蹟。發現十處有七處已經荒蕪廢棄了。向各位僧人打聽,都說:“那些開闢這裡的人都是些不尋常的人。(後來)平庸的人繼承了(這裡的所有權),有的人把持田宅來為自己求得利益,否則就苦於這裡偏僻寂寞而離開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勝跡的)小路很少。”經過華嚴寺,鮑甥率領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說:“龍湫還能找到。”於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轎的人不約而同地用路途險峻遙遠作藉口推辭。我說:“暫且前往吧,等到(實在)不能接近再離開,又有什麼妨害呢?”(我們)沿著溪澗三里就靠近了,完全沒有一點危險艱難的。到龍湫庵,僧人離開了。打柴的人為我們指明了通向龍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雜草遮蓋了道路,抬轎的人說:“這裡面都是毒蛇害蟲,遇到它們,(情況)嚴重的就死亡,輕的受傷。”(我們)很不如意地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老和尚在門前。(他)問我們回來的原因,(知道原故後)笑著說:“哪裡有走了二千里,距離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邊卻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領路。”老和尚拿著小竹竿,僕人李吉跟著他,經過茂密的雜草和灌木叢就用手分開用腳踩下。抬轎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變窄,就把轎子丟在地上,說:“過了這裡山勢就會變得陡峭逼仄,絕對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說:“您不要懷疑,只要跟著我的腳印走就可以了。”鮑甥在前面一邊拉著我一邊帶路,走過了幾十步,就發現雜草慢慢的變稀疏了,道路變平坦了,遠遠地看見瀑布。又往前走,我們並排坐在岩石下,過了一段時間才回去。轎夫在草叢中很舒適地坐著,並用一些俚俗的話抱怨和謾罵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聰明,來證實我們說謊,一定要當眾羞辱他。”

唉!先王之道被廢棄已經很久了啊。大家都把探尋路途遙遠的勝跡看作是一件艱難的事,卻不知如果有認識道路的人替我們在前面領路,實際上是很近並且很容易的事。孔、孟、程、朱的學問都因為僕役一類的人,而讓今時的君子不理解,難道不痛惜嗎?那些轎夫騙人,即使對別人施加惡行,也不能趕走呵斥他們,然而他們竟然還象這樣滿懷怒氣和怨恨;小人怨惡正道(或解為小人害他的朋友),仇視君子的正道,認為對自己不利。這就是嚴光、管寧之類的人躲藏起來不把聲名張揚出去而不敢親身嘗試(小人的惡毒手段)的原因啊!

作品簡析

這篇文章文寫於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舊曆八月。 

大龍湫瀑布,在浙江樂清的雁盪山中。瀑布飛灑三百丈,為雁盪山的奇觀。瀑布旁有許多唐宋時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名勝古蹟。作者雁盪山之游,同時也尋找到了大龍湫瀑布。 

此記著重在一個“尋”字。首先是按圖記去尋,其次向眾僧尋問,再次讓鮑甥去探尋,再其次是乘輿往尋。當荒草塞路、肩輿之人不願前行、被迫近回時,又改由老僧引路,步行前尋,終於望見了瀑布。種種文字,皆以見這次尋找大龍湫瀑布之經一番周折,方得不虛此游。作者對此感慨說,只要有“識道”的人帶路,遠道可以縮為近道,難道可以變為易道。那些欺侮別人的人,應該受到懲罰才好。 

文章末了是用了“緣情事以為波瀾。別求義理以寓襟抱”的筆法,藉以擴大其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中進士。後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後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