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幕運動
天誅組之變和生野之變等雖被看作是討幕舉兵的先驅,但正式發展成為討幕運動是在1866年(慶應2年)薩長同盟成立以後。根據這個同盟,已組成最典型的討幕派的長州藩,和在此以前一直推進公武合體運動的薩摩藩攜手合作,策劃打倒幕府,同時得到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勢力的支持,從幕府手中奪取軍事和經濟的全國統治權。幕府則推進奉還大政(公議政體論),並企圖聯合法國。1867年10月14日天皇發出《討幕密敕》,同時幕府實行奉還大政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較量。這並非純屬偶然,而意味著鬥爭雙方都獲得了對方的情報。12月9日,發布《王政復古令》。形勢似乎對奉還大政的公議政體派有利,但1868年1月3日開始戊辰戰爭,討幕派取得決定性勝利,掌握了維新政府的主導機。對經歷這一過程的討幕運動,明治以來的王政復古史觀,認為是尊攘運動原封不動的延續。
相關研究
但最近的研究認為,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界限,討幕派是從尊攘運動蛻變而來的,並通過與公武合體運動的對立和交錯,擺脫了尊攘派的名分觀念。天皇觀、民眾觀或政權構想等也變成現實性的觀念。他們為了討幕最大限度地利用藩的機構,拋棄攘夷,採取開國路線,最後下定決心,動用武力打倒幕府。他們通過戊辰戰爭與舊幕府以至佐幕勢力進行軍事對抗,才掌握了走向天皇制統一國家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