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學法

計量經濟學法

計量經濟學法,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推廣套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在研究我國的巨觀經濟規律,預測巨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為制定巨觀經濟調控政策提供依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概述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套用的學科,它是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的結合,是進行經濟結構分析、經濟狀況預測和經濟政策評價的有力工具,在西方國家,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套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類問題上:

(1)預測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商業循環(經濟周期);

(2)市場研究,包括需求彈性供給彈性的研究;

(3)研究規劃理論和評價經濟政策效果。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推廣套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在研究我國的巨觀經濟規律,預測巨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為制定巨觀經濟調控政策提供依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種廣泛套用的計量經濟學方法稱為“領先指標法”。

特點與意義

計量經濟學方法有十分重要的特點和意義:

研究對象發生了較大變化。即從研究確定性問題轉向非確定性問題,其對象的性質和意義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在方法的思路上、方法的性質上和方法的結果上,都將出現全新的變化。

研究方法發生根本變化。計量經濟學方法的基礎是機率論和數理統計,是一種新的數學形式。學習中要十分注意其基本概念和方法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要充分認識其方法與其它數學方法的根本不同之處。

研究的結果發生了變化。應該知道,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結論是機率意義上的,也可以說是不太確定的。但真正要理解其不確定性的含義,並不那么簡單,學習中需要始終關注這一點。

套用

計量經濟學法將反映經濟活動的指標分為三類,即領先指標(Lead—ingIndicatorts)、同步指標(CoincidentIndicators)和滯後指標(LaggingIndicators)。

領先指標是與主要經濟指標,例如國民生產總值GNP)相關的時間序列,其變化先於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二者的變化之間存在的時間差稱之為領先指標的先導期。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增加貨幣供給將引起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但需要一段作用時間。領先指標的先導期可通過統計方法確定出其平均值和方差。在西方國家,領先指標常用於預測近期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特別是用來預測經濟的景氣和衰退的轉折點。

領先指標與被預測變數的基本關係為:

式中,yt———國民經濟總量指標,如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等;

Xt———領先指標;τ———先導期。在Tth時刻y的預測值是,yTth=f(Xt+h−τ)

實際中,通常採用的是變數的變化率,即Δyth=g(ΔXth−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