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錢學森之問

解答錢學森之問

這11位教授認為,“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2009年11月11日(排名不分先後)錢學森去世後,“錢學森之問”成為中國教育界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 其實,“錢學森之問”,在上個世紀也由一位英國人提出過。

目錄

基本介紹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

舉例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共有14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就有11個是1951年前大學畢業的。
據說溫總理2006年拿這個問題請教國內最有名的六所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的回答是:要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高校大改革大發展起來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
這種回答其實是不能讓錢老和總理滿意的。
錢學森之問實質是:開發中國家如何發掘與發揮創造性人才的社會功能與價值,也就是如何從知識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創造型、發明型人才培養方法的轉型。其中涉及如何重用自主創新型人才 - 設立客觀的科學的人才評估體系,以及社區的精神文化建設、學校的德才兼備教育與創業園的孵化器建設等幾個方面。另外,為何我國沒有諾貝爾那樣的發明家型企業家,為何沒有企業家設立科學研究基金會與科學獎?古代中國建立以儒者(有德有學的文官)入仕途體制,歐洲近現代化形成了以技術發明而成為企業家的智慧財產權體制;因此,學術道德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體制健全是極為重要的方面。重錢不重人是社會風氣問題所在,以人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財之源,一個人本身的品德修養與才學能力是知識與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學才能的培養上,只是放在一些背書知識與技術細節上的話,怎么能造就社會盡職盡業的各類專門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備道德良知與專業才能的商人或稱之為商業人才。創新型科技項目指南、公平競爭機制與客觀評估系統等也都是影響創新的極為重要方面。
錢學森和他的學生促進中國系統科學發展,其實已經帶來了許多卓有成就的自主創新成果,比如,鄧聚龍灰色系統理論曾邦哲系統遺傳學系統生物工程等已經成為國內創立國際發展的前沿科學。
教育乃國家之本。錢學森指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可見,中國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國家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中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已有數不清的批評性和建設性的文章,然而,問題始終不見真正得到解決。歸根結底就在於教育系統的改革始終如“老牛爬坡”,導致學校行政化趨勢加劇,教師功利化趨勢加劇。這樣的學校和教師有可能培養出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大師嗎?

相關發展

真正讓“錢學森之問”成為輿論的焦點,源於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開信。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
發出公開信的沈正賦等11位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幾天前,我們滿懷悲痛送別了錢學森老人。作為一代科學大師,錢老對國家民族、對科學研究、對青年人才、對科學道德的摯愛,感動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學精神就像一座燈塔,照亮後人前行的路。連日來,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迴避的。 ”
這11位教授認為,“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為此,他們願意通過《新安晚報》,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給教育部新任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同仁發出《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這封公開信。

信件原文

尊敬的袁貴仁部長並全國教育界同仁:
錢學森走了,又一顆巨星隕落了。我們深切緬懷錢老,緬懷他的科學精神和崇高人格,還有他的那句震聾發聵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只有直面這個疑問,才能為目前中國教育存在之種種問題尋求真正的解決之道。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面對前來探望的溫家寶總理,錢學森多次提出這樣一個刻骨銘心的疑問。我們認為,錢老的疑問,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問,是社會各界對中國教育的疑問,是一個偉大民族必須直面的疑問。
從1904年癸卯學制頒布、1905年廢除科舉至今,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已逾百年。從1977年重新恢復全國統一聯考制度至今,中國當代教育的改革已經有30餘年。應當說,積30餘年來的發展和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但是,不能迴避的是,今天的中國教育同樣存在著許許多多讓人痛心疾首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深層次的。例如應試教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問題,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難以突破的瓶頸。
前不久,溫家寶總理在一次講話中說:“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 ”“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溫總理的感嘆,源於對中國教育深層次問題的憂慮。缺乏人才長遠規劃的短視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扭曲的考核評價和選拔機制,怎能催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讓創新之花盛開、創新之樹常綠?
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文明、民主、富強的現代化目標,絕對離不開先進的、現代化的教育,絕對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傑出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是時候直面“錢學森之問”了,中國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發展戰略和目標模式,需要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貴仁部長剛剛走馬上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訂,這時候,我們需要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我們一起來深思、來解題。
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解開這道題,一定能找到一條光明的路,中國的傑出人才也會由此不斷湧現。這一天的早日到來,便是對錢老最好的緬懷。
此致
敬禮
沈正賦 芮必峰 胡榮華 卞利 康建中 謝雲章 李正平 徐華 李桂華 楊四平 吳玲
2009年11月11日(排名不分先後)

錢學森與珠峰計畫

錢學森去世後,“錢學森之問”成為中國教育界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震撼了所有人——“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回應“錢學森之問”教育部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這項計畫的目的就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的入選高校是國內11所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以上8所均為985九校成員)、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這場“試驗”,首先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開始。
在高等教育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一度以“珠峰計畫”的代號流傳,但並未大張旗鼓地宣揚。一位大學校長告訴本報記者,“珠峰計畫”的名字比較高調,而教育部希望各校不宣傳,不張揚,埋頭苦幹。
這位校長說,此項計畫是高校擴招以後的提高質量之舉,可看作對“錢學森之問”的一種回答。決策者注意到,“很多前輩科學家提過頂尖人才培養不出來的問題。” 據介紹,教育部鼓勵11所大學各顯神通,沒有定式。因此,各大名校的做法並不一樣。但是,不約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傳時,它們分別開始向中學生大力介紹這項計畫的重要性,以增加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

相關評論

其實,自春秋戰國結束,漢代開始推行獨尊儒術後,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就一直在發出“錢學森之問”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出過什麼大思想家嗎?首創出了對世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嗎?大思想家?幾乎沒有!科技成果?少得可憐!可憐到現在還在拿四大發明來說事。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錢學森之問”,只是失聰、失明或假裝失聰、假裝失明的中國人聽不到、看不到而已。
其實,“錢學森之問”,在上個世紀也由一位英國人提出過。這個人就是李約瑟。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曾問:為什麼近代自然科學只能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這就是“李約瑟之謎”。它提出了一個悖論:“為什麼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端於中國?而哥倫布、麥哲倫正是依靠指南針發現了世界,用火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造紙術和印刷術傳播了歐洲文明!”
安徽11 名教授給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信,使我們又一次關注錢學森生前那句“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未競之問。可以說,錢老先生的未競之問,已是擺在全體國人面前的一個亟待求解的課題。
正如 11 位聯名給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寫信的教授所說:“ 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文明、民主、富強的現代化目標,絕對離不開先進的、 現代化的教育,絕對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傑出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是時候直面‘錢學森之問’了,中國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發展戰略和目標模式,需要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
如今錢老先生雖故,而問題依然留在那裡,如果不予以重視,相信再過若干年問題仍然不會自動解開。那么,作為關乎國家發展與民族命運的宏大問題,錢學森之問總不能永遠擱置吧?應該說,越早地直面越有利。那么,誰又能解決?如何解決?我想,僅憑安徽 11 名教授的信恐怕還是不行,我們必須把它作為一個專門的學術課題進行求解,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教授乃至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進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對這個問題來一個“思維風暴”,最終拿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出來。
總之,錢學森之問是一個大國教育與人才之問,是全民之問之期待——也許,我們真的應該將直面錢學森之問作為一個專門的學術研討一下了。
中國自華夏至明清工商業萌芽,建立人類農業文明最成功的典範,成為當時歷史上科技、文藝、產業與體制最發達與繁榮的世界強國,為什麼後來卻在鴉片戰爭時期卻已經如此落後了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然而,歷史問題應該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以史為鑑就是源自史官的儒學傳統的研究方法,從男耕女織到男奴(辮子)女卑(小腳)就是歷史的文化變遷。自五西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仁人志士以國家大事、匹夫有責的儒家精神探索科學與民主的賽先生與德先生;因為,科學實踐為的是發明創造,是公平客觀的學術競賽,民主法制是倫理道德的實施,是以人為本的制度。
科學創新、專利技術發明費力、費錢、費時,唯有有效而有力地保護創新的體制健全才能形成科學創新與技術發明的環境。同樣,只有鼓勵而有利於生產優質產品的監督體制健全,才能形成創新型高科技產業。如果金錢在商業貿易或事務流通的交易過程比在第一線的生產與創新更能得到利益的話,就很難促進創新;然而,只有創新與發明的發達程度才是一個社會整體的真正財富與實力所在,對科學創新、技術發明型人才與機構的落在實處的支持與利益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最新解答

解答“錢學森之問”
——談談中國的教育改革與國家人才戰略
(2010-03-25 09:57:14)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啊,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老已乘鶴西去,後人如何答問?
中國教育改革改來改去,始終沒有抓住“培養人才的質量與開發”這個關鍵性的核心的最終目標,錢學森之問可謂一針見血。中國是世界上人才資源潛力最大的國家,人口世界最多,家家重視教育,這讓世界其他國家十分羨慕,又十分恐懼,因為一旦這種國家競爭優勢發揮出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必將都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可惜中國沒有充分利用好在全球最有競爭優勢的智力資源。
不是嗎?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主要是充分發揮了農民(土地承包到戶)、農民工(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力資源作用,就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低成本優勢),即將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如果中國再把智力資源充分開發好,把人才培養好、利用好、吸引好,有了體力資源開發與智力資源開發的雙輪驅動,中國不想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都難!!!
問題關鍵在:現有教育發展模式已經僵化腐朽,基礎教育主抓考試分數,評估重點是考試成績如何;高等教育主抓招生人數,評估重點是是否取得畢業證。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如何?後續如何開發利用?說有負責,實際可不用負責。不打破現有教育發展模式,無論怎么改革,所謂優秀學生人才都難逃“書呆子”(善於死記硬背、不善開拓創新,善於學習理論知識、不善解決實際問題,善於考試拿高分、不善競爭拿高獎)的教育發展結果。
解決的辦法是:確定人才強國戰略,開動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雙輪驅動,充分發揮中國在全球最具競爭的戰略優勢,實施“真才教育”和“人盡其才”發展模式,輔以在全球“招才引智”戰略,對學校實施分類而治,基礎教育、基礎學科主要由國家承擔,其他教育及人才開發主要有學校自主承擔,建立“人才培養效果承包責任制”,哪個大學培養出的人才及其從國外引進的人才,其人才個人收入所得稅、遺產稅歸哪個大學。大學成立“人才開發公司”,讓各高校面向市場自動自主進行人才終生跟蹤培養和人才終生跟蹤開發,從而拉開大學收入差距,讓重視教育質量效果與人才使用開發的大學脫穎而出,讓培養假人才與不善人才使用開發的大學被兼併或淘汰,讓各高校自動“因人施教,因需而教,人盡其才,提高教育質量,發揮人才潛力”,教育的成效不再靠社會督促,成為各高校利益驅動的自發行為,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社會的優秀人才資源成為各大學自發爭相培養的對象,農村的貧困的優秀人才將不再為上大學發愁,高校將自發搶奪、免費培養,中國將成為全球人才匯集交流的中心。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歷史性關鍵時期,如果把土地承包到戶,標誌著中國農業的崛起,叫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次浪潮;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標誌著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叫著改革開放第二次浪潮;那么,能否再借勢掀起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次浪潮,創造性地推動中國人才產業在全球的崛起?
劉六2010-04-10 20:00:19
網路時代呼喚教育評價機制徹底改革
———建立“人才成就”教育評價機制和發展模式
網路時代,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因為知識爆炸,日新月異,需要什麼知識,尤其是一般知識,到網上一查幾乎就能找到,沒有必要耗精費神地死記硬背那么多;教育更需要的是學習能力教育,懂得學什麼、到那學、怎么學;需要的是套用能力教育,善於思維分析、實踐驗證,善於收集經驗、借鑑經驗,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需要的是競爭能力教育,善於揚長補短、開拓創新,善於發明創造、滿足需求,善於利用市場、競爭發展。
教育評價的核心不應是考試成績、學歷高低,這些評價的只是知識多少,不是能力大小,網路知識爆炸時代,不需要這些教育評價機制,需要的是“人才成就”評價機制,是創新能力、套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開發利用自己潛能服務社會發展的競爭能力!
關鍵是建立“人才成就”培育開發的利益驅動機制,對學校實施分類而治,基礎教育、基礎學科主要由國家承擔,其他教育及人才開發主要有學校自主承擔,建立“人才培養成就承包責任制”,哪個大學培養出的人才及其從國外引進的人才,其人才成就個人收入所得稅、遺產稅歸哪個大學。大學成立“人才開發公司”,利益驅動讓各高校面向市場自動進行人才終生跟蹤培養和人才終生跟蹤開發,從而拉開大學收入差距,讓重視教育質量效果與人才使用開發的大學脫穎而出,讓培養假人才與不善人才使用開發的大學被兼併或淘汰,開動高校人才培養開發競爭,不斷開發人才潛力,實現“校盡其能,人盡其才,利益驅動,競爭發展”的人才培養開發新局面,走以“人才成就”為評價核心的教育發展模式,考試評價、學歷評價已經腐朽僵化,不適應現代全球化競爭發展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