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起源於1892年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至今走過122個春秋,除了悠久的治病救人歷史,最近20年脫穎而出的歷程尤其令業內著迷。《解密華西》正是揭開這20年閃亮歷程的內因,透徹講述他們一路走來諸多別具一格的管理創新。23萬文字不僅鋪陳華西醫院改革創新的內容和方法,更跳到管理後台,還原當時的決策過程和改革者的內心世界,也就是既細述他們的改革“是什麼”,同時全景呈現“為什麼”和“怎么樣”。概而言之,該書旨在解密華西醫院後台操作,打造國內醫管最佳實戰教材。
◆基本信息
書名:解密華西
ISBN:9787511261915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5月
開本:16開
定價:80元
◆目錄
引子上篇力破困局(1993—1999年)
第一章內外交困
新舊觀念碰撞
破舊的環境
溜走的人心
盆地視野
學科無奇峰
第二章重定管理基調
組閣
試水改革
第三章部署開源節流
封堵後勤漏洞
率先引入成本核算
第四章提振科研
李幼平出場
納賢有道
跳出科研窪地
第五章開闢採購新路
採購“五標準”
設備化繁為簡
“花樣”招標
第六章整治混亂產業
一團亂麻
整合來襲
服務跨出圍牆
第七章謀劃遠景
十字路口
擬定科學規劃
話外話:思想先行
中篇乘勝追擊(2000—2007年)
第八章眾星拱月格局
圍牆內外新風雲
差異化建設學科
第九章打造人才正三角
築巢引鳳
逼出來的創新
第十章學科怒放
劉進:鑄造醫教研黃金比例
唐承薇:給高速路清障
裴福興:創新管理“撥千斤”
第十一章給產業插“翅”
改制助燃“利康”
“華西海圻”異軍突起
第十二章後勤改革2.0
中央運輸:集約創高效
了不起的中央廚房
樓宇保養標準化
神奇的鍋爐房
組織結構大變革
第十三章科研再登高
SCI論文量折桂邏輯
“軟硬”兼施
第十四章打破傳統運營
巧妙聯橫
兩道難題
第十五章扛著是非前行
“磚頭院長”風波
夢想再升級
話外話:塑造品牌
下篇脫胎換骨(2008—2013年)
第十六章區域協同
做人人喊打的過街大象
華西式協同
善意也遇阻
第十七章地震檢閱
當日:臨危應變
醫療:急中生智
後勤:有備無患
黨委:內助外宣
第十八章再調分配槓桿
被迫重切“蛋糕”
評估:由簡到細
布局分配
第十九章把球傳出去
宣傳:開放傳播
活用品管圈
打破職工沉寂
第二十章最佳搭檔
默契
強基護航
第二十一章新夢想與交接班
推倒無形的牆
激盪二十年
領航者石應康
慷慨激昂的告別
話外話:轉型升級
附錄一華西醫院1993-2013年大事記
附錄二華西醫院1993-2013年黨政人事更替一覽
附錄三《解密華西》受訪人物錄
◆編輯推薦
一個洞悉中國醫界風雲的視窗一段驚心動魄的醫院圖強歷程
一場探索原創管理思想的實踐
過去2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聲名鵲起,單體規模一度占據全球醫療機構之巔,整體實力躍居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第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數量名列全國第一……這一連串耀眼的標籤背後,他們究竟是如何逐步由小到大、由弱變強?
作者循著無數人的好奇開啟一段解謎旅程,前後歷時半年,實地採訪華西醫院這段歷史的30多位締造者和見證者,許多塵封的往事和解題智慧隨之浮出水面。讀者沿著書中敘述,可以看到華西醫院龐大規模背後的管理思想、開闊視野、寬廣胸懷、拼搏品質、成熟規則等,而這些,才是華西醫院真正的成功密碼和迷人之處。與此同時,讀者還能從字裡行間洞悉同期中國醫療領域的風雲變幻。
◆名家推薦
重溫華西醫院那段跌宕起伏的歷程,看到醫院管理者諸多運營管理的解題妙策,有很多的感觸和共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沒有落入歌功頌德的俗套,也沒有空洞生硬地對管理模式進行拔高,始終以觀察家的角度,冷靜地講述華西醫院演變的真實軌跡和幕後決策。——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
《解秘華西》讓人能真實地觸摸中國的醫療改革歷程,不僅可供業內人士學習參考,也可讓公眾從華西醫院走過的數十年中,感受中國醫院發展的不易,以及醫務人員為保障人民健康而付出的艱辛。特別是以石應康院長為代表的華西人,敢為人先,將百姓期待的醫療服務蘊含在細節完善之中的,將高效醫療整合在可觸及的大平台之上,以華西人特有方式實踐以病人為中心的辦院宗旨。
——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主任、浙江省台州醫院院長陳海嘯
石應康院長“崇高的精神寄託和夢想”造就了今天的華西醫院。他身上體現出一個中國醫院院長應具備的領導者素質和品格:遠見、良知、責任、勇氣、務實、創新;專業主義,治病救人。
——北大國際MBA(BiMBA)商學院院長楊壯
《解密華西》一書打破了人們印象中以宏大規模和硬體建設為特色的華西模式。華西的真正魅力在於她敢為天下先的管理創新:服務型管理、科室成本核算、人力資源分層管理、科研和後勤上的集約化管理、區域協同醫療服務等。以石應康老院長為帶頭人的一批華西領導,努力奮鬥20春秋,為中國特色的醫院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華西特色和華西精神才是我們值得學習和推崇的地方。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
◆前言摘錄
改革開放,激發國人創新。特別是1993年底,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圖,民眾的創新朝氣空前涌動。自此20年來,國內因創新被公眾熟知的機構,企業界有聯想、阿里巴巴等,醫療領域則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這段時期里,華西醫院逐漸從中國醫療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醫院闊步向前的典範:病床數量由1235張增至“巨無霸”的4800餘張,一度占據全球醫院單體規模榜首,且無分文貸款;醫院綜合排名從六七十名上升至第二名;科研由“三無”走向“三有”——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院士……
但凡業內用來衡量醫院實力的指標,如醫療、教學、科研、後勤等,他們均有管理上的改革和創新,並在此基礎上交出耀眼的成績單。華西醫院員工最直觀的感受是,以前每逢向同行自報家門,對方常弱弱地問“是在重慶嗎”,而最近幾年,他們只要提到華西醫院,甚至省略為“華西”,對方會熱情地奉上名片,還不忘附上一句“多多交流”。
偏居成都的華西醫院之所以能跳出盆地,根源在於一群華西人帶著使命和夢想,連續多年拚命實幹和開拓創新。
過去20年,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國的醫院均活力四射。經歷這個時代里的醫院管理者普遍看重開拓創新,用持續不斷的改革提升管理和醫療水平,服務一方百姓。但是,相比而言,華西醫院院長石應康是這個濃烈創新氛圍中的佼佼者,長達20年的醫院管理生涯里,他把創新幾乎當作“命根子”。
“創新”、“苦幹”,是石應康留給員工們最鮮明的兩個印象標籤。
世界上沒有平白無故的褒獎。數位與石應康共事多年者評價,他身上凝結著中國創業家所固有的品質:業餘喜好不多,眼裡只有事業,勤勤懇懇,夜以繼日,親力親為……如果說,苦幹讓他贏得員工的尊重,那么,矢志不渝的創新便成就他在同行眼裡的卓越。他職業生涯中琳琅滿目的創新,大抵可分兩類,一類是醫院內部的管理和運營創新;一類是超越醫院管理的行業創新。
做好前者已屬難得,後者因極度考驗胸懷、視野、膽識、魄力等,國內醫院管理界對此鮮有觸及。而石應康始終兩事並行,一直用“超越當下”的思維開拓進取:先敦促自己超越醫生的職責,培育有利於生長更多好醫生的醫院環境;再超越引領華西醫院由弱變強的夢想,部署區域協同,協助政府整體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接著超越醫療機構範疇,整合醫院、醫藥企業、政府、風險投資等資源,搭建促進轉化醫學和技術轉移的平台。
華西醫院的“內部管理和運營創新”特別值得一提。
管理中有一種飽受詬病的現象,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華西醫院的做法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石應康上任之初,並未拘泥於糾正細枝末節,而是基於根因法,認為華西醫院的各種短板均源於行政化指令管理。也就是說,修正彎曲的樹枝,首先得扶正傾斜的樹幹。因此,他高瞻遠矚地提出飽含“自我削利”色彩的服務型管理。自那時起,服務型管理成為華西醫院的核心管理思想,並且衍生出百花齊放的新思路。扶正樹幹,滿盤皆活。
作為管理者,石應康未抱守一枝獨秀的虛榮。20年裡,他持續不斷地把新思想、新想法分享給院內各級管理同伴,乃至醫院全員。漸漸地,華西醫院的圍牆內充滿一股子衝勁、闖勁、拼勁、韌勁。毫無疑問,華西醫院過去20年的輝煌決非石應康的個人功勞,而是以石應康和鄭尚維為首的一群人拼搏實幹的結果。
《解密華西》正是還原華西醫院這群人幕後運籌的讀物。
任何一家機構的運轉均離不開時代,華西醫院的改革創新莫不如此,它也是過去20年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縮影。所以,書中字裡行間超越“純粹記錄華西醫院”,時刻注重他們與時代遷移的對應關係。換句話說,幾十萬文字,既呈現華西醫院的後台操作,也鋪陳同期中國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脈絡,兩者交織,透過時代看華西醫院,也立足華西醫院洞悉醫療領域的風雲變幻。
……
這樣一群周身散發改革創新激情者鑄造的傳奇,值得管理者品讀。
◆正文摘錄
2013年1月21日,中國醫療機構“大鱷”華西醫院更替高層:院長石應康和黨委書記鄭尚維卸任,原常務副院長李為民接任院長,原常務副書記敬靜接管醫院黨委,其他副院級管理者維持不變。任免會議在華西醫院新教學樓多功能廳召開,這是20年來華西醫院最高級別的人事調整。宣布結果後,話筒交給兩位離任者作告別演講。石應康,一位創造中國醫院院長任期罕見記錄的傳奇人物,在這個常被灌滿離愁別緒的時刻,居然沒有眼淚,也沒有過多的客套感謝,反而闊談華西醫院未來道路的要領,“一要團結,二要有夢想,三要創新”,勝似一位躊躇滿志的新晉“領頭羊”向中層管理者闡釋施政綱領。
石應康細心呵護華西醫院的情感很容易理解,任何人離開揮灑20年汗水的舞台都會陡生難以剪斷的牽掛。但是,受制於新老交替規律,再熾熱的激情也有被迫降溫的時刻。演講完畢,一片熱烈的掌聲把年過花甲的石應康送到台下的座位。自台上走到台下的幾步路途中,他意識到,自己真的已到揮別主政華西醫院的時候。
風風雨雨二十年,一幕幕往事如同鮮活時事般在眼前跳躍。
1993年的中國,連空氣里都充滿“改革創新”思想:鄧小平與上海各界人士同迎新春,高度肯定上海的改革開放成果;黨和國家組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海峽兩岸簽署《汪辜會談共同協定》;出台我國第一部科學技術基本法;江澤民主席會見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這是兩國最高領導人自1989年2月以來首次正式會晤。更具標誌性的是,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清晰勾畫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圖。
就在這個開雲見日的年度,位居我國西南成都的華西醫科大學(後併入四川大學),也正在醞釀一項牽動數千人眼球的權力更迭改革:到底由誰來領銜附屬第一醫院(華西醫院前身)的發展創新?
一個晴朗的深秋之日,時任華西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陳鍾光,隻身找到附屬第一醫院胸心外科主任石應康,邀請他去歷史文化名地武侯祠談一談。華西醫院到武侯祠,全程2.5公里,驅車幾分鐘即到。下車後,兩人在武侯祠內滿布青苔的石板路上踱步,前者心知肚明,後者一團霧水。
後來被國內媒體反覆提及的一段佳話由此誕生。
結束簡短的寒暄,陳鍾光切入主題,詢問石應康附屬第一醫院當前存在哪些問題。以為只是領導摸查醫院情況,石應康心直口快地闡述自己平時耳聞目睹的弊端。話音剛落,陳鍾光馬上拋出第二個問題,大意是如果要改變現狀應該怎么去做。石應康又是一番侃侃而談。
聽完石應康的回答,陳鍾光話鋒急轉,“假如組織上安排你擔任醫院領導,你有什麼想法?”直到此時,石應康才恍然大悟。不過,他沒有萬分激動並順水推舟地向領導致謝,反倒提出條件——“要做就做院長,副院長我是不來的”。如此膽大如斗的理由在於,自己本計畫兢兢業業地做好一名醫生和科室主任,若轉做醫院管理就必將影響到醫療業務提升,所以便有條件;另外,假如自己擔任醫院領導,肯定會尋求改革,而實施變革必然要有足夠的力量,若只是做領導班子配角,有限的力量很難發動民眾,與其這樣,還不如留在科室搞業務。
陳鍾光當時的內心活動已難考證,石應康猜測他可能在想,“從沒遇到這樣的人,組織上有意提拔你,居然還給組織講條件”。繼續踱步的石應康倒是一副“無所謂”的心態,“反正我也沒渴求當院長”。
“真把這個擔子交給你呢?”陳鍾光打破短暫的沉默,冒出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此時,石應康繼續“不知趣”地回應,“我還真有別的條件,把醫院管理好,黨政團結很重要,最好由鄭尚維擔任黨委書記。”言畢,他又補充兩套方案,如果組織上覺得鄭尚維不合適,那么院長和書記由他獨自擔綱;或者,書記人選暫時空缺,副書記主持工作,將來敲定最終人選時,他要參與意見。
由“三個問題”和“兩個條件”構成的談話就此結束,兩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很長時間杳無音信。
事實上,當天對著陳鍾光一頓暢談醫院管理的石應康,在此之前與一路跌跌撞撞前行的“中國醫院管理”並無過多交集。
1951年,石應康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父親石美森是著名兒科專家、上海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傳染科醫生、重慶醫科大學兒科醫院創始人之一兼院長,母親凌蘿達是中國產科領域的翹楚,伯父石美鑫則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著名胸心外科醫生,曾擔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
就在他出生前幾年,作為舶來品的“醫院管理”剛剛登入中國。
醫院管理這門學科的確切起點一直迷霧重重,全球公認的最早標誌出現在1918年,當時美國外科協會受管理學家泰勒(Taylor)的“科學管理”思想影響,史無前例地拓荒開展醫院標準化運動。17年後,即1935年,麥克依陳出版《醫院的組織和管理》,醫院管理學體系由此萌芽。同年,美國醫學會首次面向在職醫院管理者開辦講習會,並在大學開設醫院管理學專業教程,拉啟全球醫院管理教育的序幕。
解放前,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醫院,面對初登中國的歐美醫院管理思想多為效仿,幾無創新。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國的醫院轉而採用蘇聯醫院管理模式。這個時期也被很多史學家稱作中國醫院管理的“早期雛形”階段,以模仿為主,沒有完整的理論指導,更未形成自己的醫院管理系統。很多人認為,向誰學並不重要,關鍵是保證醫院遵循醫療規律向患者提供高效的醫療服務,這才是醫院管理的終極目的。
……
春天終於到來。1977年,受父母耳濡目染而攻讀醫學的石應康拿到四川醫學院的畢業證,1982年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並供職華西醫院。兩事之間的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國家迎來盛世,醫院管理同樣枯木逢春:1980年,中華醫學會召開全國首屆醫院管理學術會議;1981年,我國首份探討醫院管理的刊物《醫院管理》創刊;一些學術活動陸續恢復……傷痕累累的中國醫院管理重新起航。
但是,殘垣斷壁的廢池,在短時間內肯定難以幻化成高樓林立的新城。整個1980年代,我國醫院的質量管理、門急診管理、病房管理、護理管理、學科建設等相比以前均有長足進步,可距離西方國家的水平仍相距甚遠,遠未形成管理理論體系,而且飽含計畫經濟體制下的運行特點。
在這種環境下行醫的石應康,留給同事的深刻印象是“一個拚命奮鬥的醫生典型”:兢兢業業,不打小算盤,與病人相處融洽,樂意為同事提供服務。這正好輝映他的內心,自打跨進醫學院校,就一直熊熊燃燒“當個好醫生”的夢想。他還給“好醫生”作出註腳:病人喜愛;同事和諧;技術精湛。付出總有回報,1988年,年值37歲且只做兩年主治醫師的他破格晉升副高職稱;1989年12月,被公派留美深造。
1990年,此時石應康已身在美國。對於他而言,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並不陌生,畢竟母親、弟兄及幾位至親都在那邊生活和工作。時間飛逝,一年零一個月的訪問學者期結束,石應康又到開啟新一段人生歷程的節點。那時,親戚們已經幫他申請綠卡,並找好美國一家大學的工作崗位,但他最終婉拒了親戚們的勸誡,執意回國。送別席間,唯有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任高級學者的小姨夫表示,“我能理解他,支持他”。
……
留學經歷讓石應康的業務如虎添翼:歸國後不久,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2年,再度破格晉升教授並擔任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擢升博士生導師,成為全校最年輕的博導,並被批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就這樣,石應康揣著“當個好醫生”的夢想邊收穫邊前進,繼續不斷提高自己在心臟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狀動脈外科等方面的造詣。
走著走著,他漸漸發現醫院的制度、氛圍、文化都在阻礙夢想。
一個典型的例子,工作富有激情的他主動申請每周多排幾台手術,而且不要獎金。醫院領導遂了他的心愿,但沒想到手術室護士和麻醉師卻極不樂意,抱怨“為何要做這么多事”。石應康逐漸明白,“平均主義分配製度下的加班,一次兩次還可以,若每個禮拜都如此,哪怕平時相處再融洽的同事也會婉拒配合。”
“既然規則擋路,就要去改變規則”,石應康暗想。
日子一天天靜靜地流淌,直到武侯祠談話。
那一天,帶著目的邀約武侯祠談話的陳鍾光,早已知悉石應康的業務卓爾不群,而且還通過其他渠道獲悉他富有個性的行事準則:一是尊重理想,否則會向美國的優厚待遇妥協;二是內心熱衷服務和奉獻,極其渴望在服務中彰顯人生價值;三是性格直爽且與人為善。
果不其然,武侯祠談話時,石應康像開閘之壩,暢談醫院管理想法,且生猛地自薦執掌華西帥印。他事後回憶,其實那時的想法很簡單,有無機會無所謂,若有就去打破成規,讓更多人擁有做好醫生的環境。
出乎意料的是,一次快人快語把自己捲入中國醫院管理洪流。
1993年12月13日,即“武侯祠談話”過去兩個多月,華西醫科大學突然宣布人事調整通知。剛剛邁進“百年醫院俱樂部”的華西醫院迎來兩位新“舵手”:年僅42歲的院長石應康和談吐優雅的黨委書記鄭尚維。任命通知上還列有三位左膀右臂的副院長:梁德榮、歐陽欽、裴福興。黨委副書記由石應康兼任。
也許是職工已習慣領導層的新陳代謝,抑或潛意識裡就覺得“換湯也難換藥”,總之,那次院領導調整在員工中並未激起多大波瀾,更別提把“絕處逢生”、“學科名列全國前茅”等諸多厚望寄託給他們。
握著華西醫院的“帥印”,石應康知道,擺在面前的現實如同四面楚歌。畢竟,短短兩個月前,在回答陳鍾光的第一道問題時,他還有條不紊地闡述過華西醫院的困局。接下來要做的,是按照回答第二道問題的思路去改變現實。事情真的就有備就無患嗎?未必如此。
石應康的醫院管理生涯剛剛起航,前方就是一批難題。
是的,是一批。招架吧,沒有縝密斟酌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