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坊和太史坊

解元坊和太史坊

解元坊和太史坊,定安縣旅遊景點,位於定安縣城鎮東門街和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

景點簡介

解元坊和太史坊解元坊和太史坊
解元坊原在王尚書生祠後(今定城醫院後),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孟春,為當時的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誨立。王弘誨系定安縣龍梅村人,他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廣東鄉試考中辛西科第一名舉人,故坊匾是"解元"。坊初立於定城中街,清代曾重修一次,民國十七年夏,因建新街,坊始遷至今址,解元坊通高5.1米,面寬三間,明間(除柱)寬3米,次間(除柱)寬1.5米,明間坊額石面寬77厘米,長3米,厚20厘米,正面陰刻橫寫楷體大字"解元",字大70厘米見方,右側陰刻直寫楷體小字"瓊州府知府吏韓宜,同知陳夢雪,通判楊麥,定安縣知縣黃守潛,定安縣知縣元萃重修";左側陰刻直寫楷體小字"翰林院蔗吉士王弘誨建,隆慶二年孟春吉日產。民國十七年戊辰仲夏月吉士旦裔孔明鏡同眾遷立"。坊額後背中間陰刻橫寫楷體大字"翰林",字大60厘米見方;右側陰刻直寫楷體小字"欽差提督兩廣都御史王同道,分巡海南道副使姚世為";左側陰刻直寫楷體小字;"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誨建,隆慶二年孟春吉日立"。
太史坊座落於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建於萬曆二年(1574年)孟春,系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撫廣東監察御史張守約為國史官王弘誨所立紀念物,故稱太史坊,坊通高5.1米,面寬三間,明間(除柱)寬2。84米,次間(除柱)寬1。3米。明間坊額石面寬80厘米,長3.1米,頂蓋及專額石之間豎一石,上刻"恩榮"二字。坊額外負擔石正面中間陰刻橫寫正楷字"太史坊",右側陰刻直寫小楷"總督閩廣糧餉巡撫廣東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撫廣東監察御史張守約為",左側陰刻直寫小楷"嘉靖乙丑科會試第二十名進士第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同修國史王弘誨立,萬曆二年甲戌孟冬吉日。"坊額背面陰刻橫定正楷大字"解元坊",左側陰刻楷體小字"嘉靖辛西科廣東鄉試第一名王弘誨"。明間大柱對向面刻有楷字對聯"石柱擎天秀繁南宣開六指;瑤台貫斗興搖北極應三台",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書(董其昌系王弘誨之門生)。
這兩座明代牌坊,建築設計造型均極古樸而雄偉,並且能注意到海南多颱風而四信之前後設定有防風作用的斜柱,使牌坊不但堅固,而且美觀大方。

王弘誨其人

王弘誨,安紹傳,號忠銘,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人,生於嘉靖十十一年(1514年)卒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享年76歲。死後朝廷派遣當時的海南分巡提學副使戴熹主持諭葬,其墓在今定安縣富文鎮九所墟附近。
王弘誨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參加鄉試中辛西科解元,時年二十,四年後中乙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檢討、編修、會試同考官、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卒後贈太子少保。
嘉閏四十四年(1565年)二月,王弘誨剛中進士,即遇到海瑞諍言入獄,但他冒著風險朝夕探望,並親敷瘡藥調護。每省視獄中,酒饢備至,獄吏嚇以危言,亦不畏避。可見王弘誨光明磊落,決不趨附權奸的高尚品質。萬曆四年(1575年)王弘誨35歲,鑒於瓊州士子赴考旅途遙遠,跋涉艱苦,渡海又有風浪之險。特上《奏改海南兵備道為提學道疏》,請求改海南兵備道為提學道,讓瓊州士子能在海南就地考試。這個奏疏得到萬曆皇帝的允準。自此,瓊州士子赴考方便多了。這件事便是海南民間所說的"奏考回瓊"。這對海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此事得旨準行,王弘誨絕口不講,瓊州士子亦無知曉。後陳之屏在他的舊篋中偶然看到的奏疏準旨稿,向外界傳出,讀書人曰:"王公之功卓矣!偉矣!不可諼矣!"這件事對瓊州士子來說真是功德無量,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王弘誨62歲時瓊州學子捐款在定安縣城建"王弘誨公生祠",以紀念分的功德,今祠址建為定城醫院,但後殿猶存。
解元坊和太史坊解元坊和太史坊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王弘誨58歲,經多次請求才獲準致仕,按當時情況來說,他要求致仕是比較早的,其原因不是因為自己真的病老,而是因為萬曆皇帝不聽他的勸諫,以此表示對當時的朝政不滿,此時明王朝已以腐敗無救,王弘誨對為官喪失去信心,他在《庚子自南(京)禮部乞歸,再會鄉年於珠江舟次》詩中,就流露了他脫離官場耐這隱逸生活,奇情山水的思想。王弘誨致仕後隱居家鄉。放情山水,曾到定安、瓊山、文昌、萬州等地風景點遊覽,寫了大量的風景詩文,還熱心辦了許多公益事。
一是興建書院,教育後學。萬曆三十年(1602年)在定安縣城建一座尚友書院,還資歷助修建澄邁的天池書院,文昌的玉陽書院等,並親到這些書院授課。
二是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王弘誨致仕歸里時,特意從南京帶回松苗松籽,在今心安理得安縣雷鳴鎮龍梅村南兩里的許的荒山上,開墾30多畝地,種上松苗松籽。當時極為茂盛。直到日軍侵略瓊後始遭破壞。尚存的松林,當地民眾稱為"王尚書松林"。現在村民已封山育林,加以保護。
解元坊和太史坊解元坊和太史坊
三是修橋造井,方便民眾,萬曆年間,王弘誨在縣南25里李家圖友梅村西龍門塔下,建水濟橋,方便民眾來往。又在今定安縣龍門約3公里水出村隨近挖出一噴泉井,王弘誨命名為"漱玉泉"。此井質量澄沏甘醇,井由石條疊成。水常溢流井外,灌田多畝,今井尚存,不過現在井下築堤截蓄水,井區成為湖泊,井被淹約一公尺深。井邊原有王弘誨手書"漱玉泉"之石碑一塊,也被淹沒。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王弘誨卒於定安故鄉,民眾奔走相告。"士民衰之,為之罷市。"可見鄉人對他悼念之深。王弘誨一生著作甚豐,在文學上頗有成就,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吳越游記》、《天池草》、《來鶴軒記》、《南禮奏牘》、《南溟奇甸錄》、《文學談宛》、《國朝名臣錄》等。他的主要作品"宛轉深切"、"宏中肆外"、"有為而作"。他的詩文筆調清新,文字精煉,感情真摯,主旨確切,格律嚴謹,用詞遣字非常講究,吟湧起來音節鏘然,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他的作品中不免有些酬應膚淺之作。有些含有宣傳迷信的糟粕。

定安縣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定安縣位於海南島東北部內陸,毗鄰省會海口市,史悠久,人傑地靈,具有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明代禮部尚書王弘誨、清代海南唯一探花郎岳崧的故鄉,也是海南著名的瓊劇之鄉。
景點解元坊和太史坊 南麗湖風景區 張氏宗祠 見龍塔 居丁珍稀動物園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 仙溝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