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魚科

角魚科,生活在溫帶及熱帶大陸棚多泥沙海底的角魚科魚類,和鮋科一樣也是屬於鮋亞目。全世界共有14屬120種以上,台灣現有3屬15種。它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棲息在30~40公尺沙泥底海域;以蝦類、軟體動物和小魚為食。

基本信息

角魚科
Triglidae
分類:鮋形目鮋亞目
種類:全世界共有14屬120種以上,台灣現有3屬15種
生態:底棲,卵生,肉食 主圖:黑角魚(Chelidonichthy kumu),最大體長60cm
生活在溫帶及熱帶大陸棚多泥沙海底的角魚科魚類,和鮋科一樣也是屬於鮋亞目。它最引人注目的一項特徵就是具有如翅膀般寬大的胸鰭,而且胸鰭最下方還有二至三枚長指狀的鰭條,能讓它在海底「行走」。體型最大可達1公尺的角魚,頭部被覆著骨質硬甲,框前骨具有向前突出、稱為「吻突」的角,這是它為什麼叫做「角魚」的原因。台灣東北角海域常見的「黑角魚」即中國大陸所稱的「綠鰭魚」,因為它寬大的胸鰭內面呈深綠色,張開時十分醒目。它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棲息在30~40公尺沙泥底海域;以蝦類、軟體動物和小魚為食。
角魚科魚類能利用鰾的推動來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因此其英文俗名叫做「海中知更鳥」(sea robins)。此外,角魚的胸鰭下方2~3枚分離的鰭條,不僅可以彎曲,在海底「爬行」,還能偵測出藏在海床底下的獵物,將之挖出來吃,真是多功能使用。有時為了便於掠食或者逃避掠食者的攻擊,它也會埋身於沙地中。當受到威脅時,則會張開胸鰭,某些種類還會露出內側鮮豔的「假眼」,以嚇退敵人。
角魚科魚類包括角魚和黃魴鮄兩個亞科。主要的差別在黃魴鮄的身體披有骨板狀鱗片,下頜有須,胸鰭的鰭基較寬,下部游離的軟條只有兩根。此外,黃魴鮄頭部的骨板特別發達,且有各種不同的造型,十分有趣,這也是分辨種類的特徵之一。黃魴鮄棲息的水域較角魚深,台灣記錄3屬5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