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縣四川省金川縣觀音橋鎮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轄鎮。1956年綽斯甲縣治於此,同年置觀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境東北部,距縣府52.8公里。面積358.6平方公里,人口0.2萬。317國道過境。轄麥斯卡、斯瑪都、依生、觀音、石旁、斯滔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蠶豆、青稞。境內有建於1850年觀音菩薩寺,是藏族民眾朝拜聖地。
觀音橋鎮是通往阿壩、壤塘、甘孜州色達、青海甘肅等地的交通要道口城鎮。因本地有座非常有名的觀音廟,得名觀音橋。幅員面積333.1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000人,轄6個村,分別是斯瑪都村、依生村、觀音村、石旁村、斯滔村和麥斯卡村。鎮域東鄰太陽河鄉,西靠壤二嘎里鄉,南與毛日鄉接壤,北同馬爾康縣毗連。距州府所在地馬爾康52.8公里。
觀音廟位於觀音鎮境內,距縣城約85公里,有拉薩第二之稱,是阿壩州重點開放寺廟,該寺廟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共傳承25代。白若雜納曾加持觀音菩薩和聖山,並為寺廟取名“勒瓊德欽朗”。綽斯甲觀音菩薩名聲遠揚四海,朝拜者甚眾。眾多高僧大德朝拜過土基欽波。貢唐活佛和當祥則堪布為觀音菩薩取過甘露水。1982年班禪大師曾親筆寫信關心觀音廟。觀音廟供奉眾多神像佛像,收藏有大藏經、唐卡、法器等眾多文物,觀音廟以靈著稱於世,是眾多信徒心中的聖地。
鎮名由來
因主供四臂觀世音菩薩而得名。幾百年來朝拜者絡繹不絕。觀音廟原建於公元七世紀,有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1961年失火被毀,1980年重建,主要建築有正殿、經堂等。寺廟殿堂為一樓一底兩層式建築,正殿供奉的觀音菩薩像的帽子用金、銀、珊瑚、翡翠等珠寶熔鑄而成,兩側有蓮花生塑像和103座釋迦牟尼塑像,以及銀塔和經書。殿內幾百盞酥油燈日夜長明不熄,還有一盞能盛千斤酥油的銅燈。觀音菩薩寺是藏地佛教聖地之一,每年不僅有數以萬計的州內信眾前往朝拜,還有來自青海、西藏、甘肅以及國家的信眾前來朝聖。
觀音橋鎮場鎮還有一座橋橋,叫觀音橋,上面立有一碑,名曰“觀音橋碑”。
規劃定位
1、觀音鎮—阿科里鄉—撒瓦腳鄉旅遊片區最突出的代表是,觀音廟與情人海,良好的資源為生態旅遊與宗教觀光朝聖開發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觀音鎮西南側的觀音廟近百年來,香火不斷,來自青海、甘南、西藏及甘孜、阿壩各地區的喇嘛教信徒前往朝拜者絡繹不絕;情人海—東女國文化、縣城-紅軍文化、觀音廟—宗教文化,是縣域旅遊產品開發策略重點打造的三大品牌。
城鎮現狀
城鎮現有常住人口1200人,建成區面積8.24公頃,人均用地110.9平方米。
城鎮目前設有中學、國小、衛生院、郵政所等設施。各項公建、市政設施較齊全,能夠滿足城鎮現狀的需要。
存在問題
1、道路路網結構不完整,且路面建設較差,不利於鎮區內的貫暢通車;
2、各項用地分布不夠合理;
3、各項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4、現以街為市,占道經營現象較為嚴重;
5、缺乏城鎮廣場,公共綠地,綠化面積太少。
蛻變故事
金川境內有藏區“第二個布達拉宮”美譽的觀音廟,是藏區民眾的朝拜聖地。每年來自青海、西藏、甘肅以及海外的遊客、朝拜者達20餘萬人次。
近日,筆者隨觀音橋鎮黨委書記來到觀音鎮,剛下車就讓筆者眼前一亮,現在的觀音鎮實在是今非昔比。優美舒適的環境加上每年超過20萬人次的遊客和朝拜者給本地人帶來的無限商機和發展讓商販及本地民眾個個臉上樂開了花。
災後重建規劃發展,引領幸福來敲門
觀音橋鎮麥斯卡村村民勒吾特不僅是一個農民,也是一個商人,他緊抓災後恢復重建機遇,給自家住房“搬”了個風水寶地。
“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多虧了黨和政府實施的災後恢復重建‘避險搬遷、集鎮規劃’,我的房子從山上搬到了觀音廟朝拜路旁,自家房裡開上了茶樓,房後辦起了磚廠,閒時也可以做道地中藥材生意,腰包越來越鼓。”勒吾特高興的告訴筆者。
據悉,該鎮深入貫徹落實上級各項重建方針政策,結合“避險搬遷、集鎮規劃”,堅持可發展觀,全力完成各項災後重建硬任務。一是強化組織、最佳化制度,奠定重建體系。建立了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長效機制,結合實際科學制定了重建規劃,突出建設任務,大力開展了“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的宣傳教育活動;二是科學管理,巨觀調控,確保重建進程。組織各村“兩委”摸底調查困難重建戶,動員“兩委”幹部、黨員、民兵進行勞動力幫扶,投入勞動力300餘人次,倡導民眾積極投入重建“想辦法、尋路子”,協調木材1000餘立方米、石料3000餘噸,組織村“兩委”到受災程度較輕,重建任務較少的鄰縣、鄰鄉聘請工匠200餘人次,及時發放災後重建專款資金,申請農房災後重建貸款170餘萬元,定期組織包村幹部、駐村幹部對重建戶進行入戶調查,了解重建難點、進度。截至2009年底,全鎮農房加固維修169戶,兌現資金54.4萬元,農房重建272戶,兌現資金451.2萬元;城鎮居民住房加固維修38戶,重建4戶,全部完成驗收入住,全鎮農牧民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幸福跟隨著災後重建和集鎮規劃的步伐敲開了家家戶戶的門。
環境整治優美環境,百姓生活景上添花
天連聖山碧,霞借夕陽紅。自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以來,勒吾特突然對整治環境衛生熱上了心。2009年3月,他被鎮黨委、政府聘為衛生管理員,負責個體工商戶的門前三包、處罰亂扔亂丟和管理保潔人員等工作。
勒吾特告訴筆者:“自從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全鎮農牧民都卯足了勁搞衛生,特別是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我們觀音鎮的環境衛生發生了巨大變化,街道變乾淨了,也沒有亂扔亂丟現象了,再加上道路硬化,灰塵少了,我的茶館生意也變了樣。”
據了解,該鎮成立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督察組、拆遷組、宣傳組、環境衛生整治組、風貌改造組、後勤保障組。整治過程中拆除影響美觀臨時建築物28戶,720平方米;拆除豬圈、廁所20餘處,150平方米,亂搭亂建鋪面、雨棚60個,占道經營檯球桌10張。多次動員6個村村民清理公路沿線垃圾、衛生死角10餘處,投入人力2500餘人次,動用拖拉機、裝載機、清運車達1000餘台次,清除河道垃圾、生活垃圾達3000餘方;規範停車點3個,懸掛交通標識牌10處,修復公共廁所3個,建立垃圾出場1個購垃圾桶22個,路燈12盞,垃圾車1輛,使該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進入規範化、制度化、常態化軌道。勒吾特感慨的說:“自從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觀音鎮的天更藍了、水更綠了,遊客和朝拜者也比以前多了,我們的生活跟著好起來。這些成果我們要感謝黨和政府,現在我們農村也不比城裡差了!”
談到觀音橋鎮未來的發展,該鎮黨委書記李俊眼裡發出了熱切的光。據介紹,該鎮搶抓災後恢復重建機遇,將集鎮建設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本著“做好一個規劃、建好一個城鎮、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民眾”的要求,對2007年完成的觀音橋集鎮規划進行了修編,確定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上台階”的發展思路,全面啟動了“行政中心、商貿中心、旅遊中心”為核心的觀音橋鎮集鎮規劃建設。2009年初,該鎮在“百畝大地”征地166.2畝,完成了“百畝大地”的相關拆遷工作,規劃建設項目15個,投資7500餘萬元。截至2009年底,觀音廟步道、觀音廟公路已全面完工;觀音大橋、觀音橋鎮中心校、觀音橋鎮水廠、觀音橋鎮道路工程、觀音廟飲水工程已進場。觀音橋鎮政府綜合辦公樓、“兩所一庭”、河堤工程、信用聯社、林業、畜牧業工作站等建設項目將於今年動工。屆時,觀音橋鎮將以依山傍水的自然風貌、多彩多資的藏族風情、特色濃郁的宗教色彩、熱鬧非凡的商家氣息和功能齊全的基礎設施吸引更多的遊客和朝拜者前來此地,為觀音橋鎮居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知不覺聊到下午,不捨離去的筆者,回首漸漸遠去的觀音鎮,靜靜矗立的鎮子,就像一幅沒有框子的畫,化身彩蝶,向更富裕、美好的明天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