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觀音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補養脾胃,進美飲食之功效。主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漸至贏瘦。

組成

石蓮肉(去心)、人參、神曲(炒)各三錢,茯苓二錢,甘草(炙)、木香、黃芪(炙)、白扁豆(炒去皮)、白朮各一錢。

用法用量

剉散,每服二錢,加大棗一枚,藿香三葉,清水一盞,煎溫服。

功用

補養脾胃,進美飲食。

主治

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漸至贏瘦。

方義

小兒外感風寒,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身體贏弱等症,治宜健脾和胃,補氣固表。方用神曲、茯苓健脾和胃,治嘔逆吐瀉;人參、黃芪補氣固表,共為主藥;蓮肉補脾止瀉,養心安神;白扁豆健脾和中,共為輔藥;木香行氣調中;白芷散風祛濕;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共為佐使。全方協同,共奏功效。

附註

本品為褐白色粉末。氣香,味甘辛。

附方

名稱:觀音散

組成:白朮一分,人參一分,甘草(炙)一分,乾葛(出粉)一分,藿香葉一分,白扁豆(炒)三錢,茯苓三錢,罌栗子(炒)三錢,綿黃耆(炙)一分,木香一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生薑、棗子、紫蘇煎湯調下,不拘時候,每日三次

主治:小兒脾胃不和,氣弱昏倦多困,不思食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功用:理脾胃

名稱:觀音散

組成:人參30g,茯苓30g,神曲(炒)30g,蓮肉30g,黃芪30g,白芷15g,木香15g,白扁豆(去皮)15g,炙甘草15g

用法:以上9味,共研細末,混合均勻,即得。每袋裝30g。每次3~6g,棗1枚,藿香葉3葉,煎去滓,溫服。用量視兒大小加減

主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漸漸贏弱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健脾和胃,補氣固表

名稱:觀音散

組成:蓮肉、人參、神曲各9g,茯苓6g,炙甘草、木香、黃芪、扁豆、白朮各3g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1次6g,加棗3g,藿香5g,同水煎服

主治:小兒外感內傷,嘔逆吐瀉,逐漸消瘦

出處:《幼科釋謎》

功用:健脾益氣

名稱:觀音散

組成:辰砂(成塊者)、乳香、人參、滑石(研)

用法:上為末。臨產每服四錢,雞子清一個,生薑汁半合,無灰酒一盞,同調熱下

主治:難產

出處:《產寶諸方》

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歷代良方全書》:“觀音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石蓮肉(去心)、人參、炒神曲各9g,茯苓6g,炙甘草、木香、黃芪、炒白扁豆、炒白朮各3g。研細末。每用6g,加大棗1枚,藿香3片,水煎溫服。功能益氣健脾。治小兒素體氣虛,內傷脾胃,泛惡便溏,不進乳食,漸至贏瘦,神情呆鈍,倦怠喜睡。”

各家論述

孫世發、陳滌平、杭愛武、王興華:小兒厭食症《中醫藥導報》(2007,8:37):用觀音散治療小兒厭食症108例,結果:痊癒90例,顯效7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4%。(《中華醫方》)

注意事項

避風寒,忌生冷油膩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