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散[世醫得效方]

觀音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世醫得效方》卷十一。主治小兒慢驚;或胃氣不和,脾困,下瀉過多,不思飲食,乳食不化,精神昏慢,四肢困冷。

組成

人參、白朮(紙裹,煨)、扁豆(炒)各二錢半,白茯苓、冬瓜子仁、酸棗仁(去皮,蚌粉炒)、甘草(炙)各半兩,藿香、枳殼(去瓤)各二錢半,紫蘇葉少許,木香(不見火)、石蓮肉(去心)、嫩黃耆各半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一錢,烏梅湯、冬瓜子仁湯或陳米湯調皆可。

主治

小兒慢驚;或胃氣不和,脾困,下泄過多,不思飲食,乳食不化,精神昏慢,四肢困冷。

附方

名稱:觀音散

組成:全蠍(去毒,炒)十個,天麻(煨)、防風、白芷、黃耆、甘草、白茯苓各二錢五分(7.5g),人參二錢(6g),扁豆(薑汁炒)一錢五分(4.5g)

用法:上為末。棗汁調下

主治:慢驚風

出處:《幼科發揮》卷二

功用:祛風通絡鎮驚,健脾益氣化痰

名稱:觀音散

組成:人參(去蘆頭)、白朮、冬瓜子各半兩,天南星(炮裂,入地坑內去火毒用)一兩

用法:上銼。每服二錢,淡漿水七分,白扁豆五粒捶碎,同煎至三分,去滓,乳食前溫服

主治:小兒脾胃氣弱,嘔吐下利,昏困不省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名稱:觀音散

組成:人參、白朮(紙裹煨)、扁豆(炒)各二錢半,白茯苓、冬瓜子仁、酸棗仁(去皮,蚌粉炒)、甘草(炙)各半兩,藿香、枳殼(去穰)各二錢半,紫蘇葉少許,木香(不見火)、石蓮肉(去心)、嫩黃芪各半兩

用法:上為末。每服一錢,烏梅湯、冬瓜子仁或陳米湯調皆可

主治:胃氣不和,脾困,下瀉過多,不思飲食,乳食不化,精神昏慢,四肢困冷

出處:《世醫得效方》

重要文獻摘要

《楊氏家藏方》:“觀音散治小兒胃氣弱,嘔吐下利,昏困不省。人參(去蘆頭)、白朮、冬瓜子(三味)各半兩,天南星(炮裂,入地坑內去火毒用)一兩。上件吮咀。每服二錢,淡漿水七分,白扁豆五粒,捶碎,同煎至三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葉氏錄驗方》:“觀音散補虛調氣,進乳食,止泄,和胃益脾。人參一錢,白茯苓一錢半,甘草(炙赤)一錢,白扁豆(略炒)一錢,木香(炮)一錢,神曲(炒)二錢。上為細末,嬰兒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生薑半片,煎十數沸服,食前。”

《東醫寶鑑》:“觀音散治脾困多瀉,不思乳食,精神昏困,四肢冷欲成慢驚。人參一錢,蓮肉、神曲各二分,白茯苓一分半,白朮、黃芪、木香、白扁豆、甘草各一分。上銼,入姜二棗一,藿香三葉,同煎服。《入門》。”

《世醫得效方》:“觀音散治胃氣不和,脾困,下瀉過多,不思飲食,乳食不化,精神昏慢,四肢困冷。人參、白朮(紙裹煨)、扁豆(炒)各二錢半,白茯苓、冬瓜子仁、酸棗仁(去皮,蚌粉炒)、甘草(炙)各半兩,藿香、枳殼(去穰)各二錢半,紫蘇葉少許,木香(不見火),石蓮肉(去心)、嫩黃芪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烏梅湯、冬瓜子仁或陳米湯調皆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