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四川省
觀音岩石窟VI-並49
簡介
觀音岩石窟位於廣元市中區盤龍鎮新民村境內。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多為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至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間造像,有造像129龕,380餘軀,唯觀音最多。觀音岩石窟雖不大,但雕刻精美,惟妙惟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因此最終成為新“國保”。現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音岩石窟
位於廣元市盤龍鎮新民村,整個摩崖造像全長300餘米,現存龕窟129個,大小造像380餘尊,題記25方。造像均為唐代所鑿,現存最早的造像約開鑿於唐開元初年(713年),造像最盛期是天寶十年(751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間。以後,一直持續到中唐,現存最晚的題記為大和七年(833年)。觀音岩造像主要以摩崖龕像為主,洞窟少見,龕形以外方內圓拱形雙重龕為主,另外有中心壇式窟和方形龕兩種。崖面布局採取分層排列,布滿崖壁,雕刻細緻,造像精美。題材主要以觀音數量最多,其次有釋迦、阿彌陀、彌勒、文殊、志公、托塔天王等,另外,還有地藏、藥師佛、十一面觀音等密教題材。觀音摩崖造像位於由陝入川的古代金牛古道上。從題材內容、造像風格以及雕刻水平等方面看,都稱得上是川北地區盛唐時期摩崖造像藝術的代表作,是廣元地區除皇澤寺、千佛崖以外又一處十分重要的石刻,對研究廣元地區盛唐至中唐時期的造像以及廣元石窟的分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觀音岩石窟歸入第一批——廣元千佛岩摩崖造像。
隆昌最古的古蹟
恐怕要數今日漁箭鎮的觀音岩石窟廟了。20年前,我曾在此廟前拍過一張碑記照片,碑文中“東晉”二字,引起許多人的興趣:有的說此廟鑿於東晉,就全國而言年代之久遠,除江蘇連雲港孔望山摩崖造像以外,算得上“老二”;有的說“東晉”是“東普”之誤,碑中“捐金”,刻成“捐全”,不是也缺“兩點”嗎?說的不是朝代,而是地域:“東普”,言廟在普州之東部(面)。可是《舊唐書·地理志》:唐武德二年分資州之安岳、隆康、安居、普慈四縣而置普州。三年又置樂至、龍龕二縣。領六縣,治所安岳。(普康改永,康旋改隆康)。《宋史·地理志》:普州治所安岳,領安岳、安居、樂至四縣。昌州治所昌元,領昌元、大足、永川三縣。唐置昌元縣,元改昌寧縣,明初改榮昌縣,屬重慶府。清因之。漁箭置隆昌以前,屬榮昌。故隆昌舊志稱“古昌州地”,其實漁箭與“普州”、“普州東部”之說無關。
有人認為“東晉”乃“南宋”之誤。東晉司馬氏各帝無“淳熙”年號,僅“義熙”、“元熙”而已。東晉列國也只有“元熙”、“延熙”、“建熙”,這些偏旁字首與“淳熙”亦難混同,所以可以認定“淳熙”是南宋孝宗趙窅(窅,音:咬yǎo)的年號無疑。其元年是公元1174年。另據《彌勒下生經》和《舍利弗詞經》說,釋迦牟尼圓寂之際,特別指派了四位弟子要“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這就是最早住世的四大阿羅漢。他們是大迦葉比丘、君屠缽比丘、賓頭盧比丘、羅睺羅比丘。“比丘”是出家受過戒的僧人,這是古印度語的稱呼,中國話俗稱“和尚”。
最早北涼(東晉列國公元397~460年)道泰譯的《入大乘論》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怙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聲聞”,即“羅漢”)……守護佛法”是最早的“十六人諸大聲聞”的說法,但是未列出其他十四人的名字。後來到了唐代湛然《法華父句記》引《寶雲經》也出現了“十六羅漢”的說法。但也只是引了“賓頭盧、羅雲”兩位。那么十六羅漢的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在漢譯佛典中,最早記載十六羅漢名字的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法住記》對十六羅漢名字和得羅漢果位經過都有記載(略)。十六羅漢自《法住記》流行後,便在民間傳開。盛唐開始,十六羅漢的形象出現在雕刻、壁畫中。敦煌莫高窟就有了盛唐十六羅漢的畫像。現存最早的十六羅漢雕像在杭州煙霞洞。是十國吳越王錢元瓘(音慣。公元932~937年)的妻弟吳延爽發願所造。歷代畫家也都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如王維、貫休、李公麟、張僧繇、仇英等著名畫家都曾畫過十六羅漢圖。羅漢的裝飾與打扮是漢化了的僧衣,和一般的和尚沒有多大的區別。
唐代產生了十六羅漢以後,羅漢似乎成為佛教中的“熱門話題”,羅漢群不斷地被人創造出來。後來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八百羅漢等。
作者於2008年10月16日在漁箭觀音岩石窟中拍攝的十六羅漢,可以證實此處石窟造像,不可能早於唐代以前,包括東晉。
呼籲有關部門重視我縣這處先人們留下來的最早的最珍貴文化遺產,撥出一定的資金加以維修,指定人員守護,並敦請專家加以技術指導。嚴禁任意塑造其他神像和對原有神像胡亂塗抹,以致毀傷古代造像的丰姿神韻,造成藝術上無可估量的損失。本來是佛門淨地,這兒卻橫七豎八,亂糟糟的,情況急須改變。佛國的“橫三世”在窟中可以見到。藥師佛造像非常奇特:他集“東方三聖”於一身。四手:上左手持日輪,右手持月輪。可是維修者卻將日輪塗上白色,月輪反而著了紅色,不無遺憾。窟廟雖然風化嚴重,但是有些神像仍保存完好,如“華嚴三聖”、“千手觀音”等。總之,她是我縣最古老的石窟文化藝術瑰寶,距今已有830多年的歷史,備加呵護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否則將愧對先人和後世子孫。如果與黑水凼水庫、附近古人工岩洞及長約半華里的隧洞(叫觀音洞吧?記不準了,當年我曾通過)如果處理安排得當,不失為旅遊的好去處,或能帶動漁箭鎮經濟化文方面的發展,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