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艦式

觀艦式

觀艦式,起源自14世紀的英國,是各國海軍在國家重大節日期間舉行傳統慶典儀式時所進行的一個項目,也是許多國家閱兵總計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歷史

觀艦式舉辦海上觀艦式,始於1342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在和法國進行海戰之前對英國艦隊的檢閱,但正式稱為觀艦式是在1415年亨利五世時期。 當時舉辦觀艦式的目的是在出征打仗前做戰前動員,用來鼓舞士氣。

作為一個極端重視海軍的國家,從愛德華七世之後,英國每位國王登基時都會舉行觀艦式,此後就逐步形成了現代的海上閱兵式。截至2010年,英國共舉辦過接近50次觀艦式。

歷史上,日本也將海上閱兵式稱為觀艦式,從明治天皇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進行過17次觀艦式。二戰結束後,1957年,日本再度恢復了觀艦式活動。從1981年開始,日本基本上每三年舉行一次觀艦式活動。按日方說法,觀艦式是“為了提高自衛隊隊員士氣、向海外展現自衛隊的風采,也為了促進國際親善、和防衛交流,同時也為了讓國民加深對自衛隊的了解。”

形式

海上閱兵式

觀艦式是所有艦艇列隊(一般是成單橫佇列隊),領導人或海軍將領乘檢閱艦從前面閱過,而受閱艦艇不動。

通常,舉行閱兵式時,閱兵總指揮先在岸上迎接閱兵首長,然後陪同閱兵首長乘艦艇駛向受閱部隊。當閱兵首長乘坐的艦艇駛至第一艘受閱艦艇4-5鏈距離時,閱兵總指揮宣布閱兵式開始。當受閱艦距首長乘坐的閱兵艦艇2鏈、舷角45°時,受閱艦艇信號兵鳴笛一長聲,全體艦員立正,艦長發出“向右(左)看”的口令,軍官、士官行舉手禮,水兵行注目禮,並目迎目送。待閱兵首長乘坐的艦艇通過舷角135°時,艦長發出“向前看”的口令,信號兵鳴笛兩短聲,禮畢。

海上分列式

指檢閱艦艇(領導人或海軍將領)不動,受閱艦艇成單縱隊或者雙縱隊從(檢閱艦)前面通過。

當閱兵總指揮宣布分列式開始後,進行受閱的分列式艦艇前後保持一定距離依次通過,接受相關領導和軍隊首長的檢閱。在多數情況下,受閱前後艦的距離保持在2-3鏈(370米-550米),以防止前艦尾流對後艦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使整個編隊隊形發生紊亂。當然也有例外,如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大型戰艦與後艦的距離就要比一般艦船拉開的距離要大些。

一般來說,受檢閱的艦船都有一個固定的泊位,整齊地排列。一艘檢閱艦會搭載本國領導人和海軍將領,以及受邀的別國海軍將領依次檢閱列隊戰艦。為了保證眾多國家海軍艦船檢閱航行時前後有序,按照通常慣例,大多以參加國的英文首寫字母來排列,例如澳大利亞的海軍艦艇通常被排在第一位。至於進行分列式的艦艇,敬禮和禮畢的時機與舉行閱兵式的基本相同。

作用

觀艦式是一種彰顯國威、軍威、增進相互交流的海軍傳統的慶典儀式,通常在國家和海軍重大節日期間舉行。海上閱兵發展到21世紀,更多的是培養國內民眾對海軍的了解,而組織國際多國海上閱兵,更是各國海軍互相交流與了解的最好平台。邀請外國軍艦參加這一儀式更成為很多國家海軍一種流行趨勢。

區別

海上閱兵與陸上閱兵有三大不同:

觀艦式1、閱兵場地不同。

陸上閱兵是在陸地,海上閱兵是在海上。這個最大區別衍生出許多不同,如觀禮台、觀眾、活動範圍等。

2、受閱裝備不同。

陸上閱兵只能以水兵方隊和海軍航空兵的形式展示海軍建設的某些方面,海上閱兵則可以出動水上、水下、空中等所有海軍武器裝備。

3、閱兵式和分列式不同。

陸上閱兵,閱兵首長是乘車檢閱部隊;而海上閱兵,閱兵首長是乘艦檢閱部隊。在分列式上,陸上閱兵受閱隊伍是以方隊的形式邁正步通過檢閱台;海上閱兵受閱部隊則是以軍艦列隊形式通過檢閱台,並以變換的不同隊形向閱兵首長展示海軍的風貌。

事件

日本的觀艦式2001年2月15日,來自19個國家的25艘軍艦齊集印度孟買港,和印度海軍95艘軍艦一起參加了印度舉辦的首屆國際海軍觀艦式;

2005年6月,為紀念特拉法爾加海戰200周年,近40個國家的上百艘船在英國參加主題海上閱兵式,這是21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

2006年10月,日本海上自衛隊自行組織了一次包括48艘艦艇、9架飛機、7900餘名官兵的觀艦式;

2008年10月,韓國舉辦的國際觀艦式規模也不小,當時有11個國家的21艘各型艦船參加了這次海上大閱兵。

200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成立60周年紀念日期間,邀請多國海軍艦艇舉辦了海上閱兵式,參加的艦艇達到40餘艘,這是中國首次舉辦觀艦式。

2012年10月14日,在中日關係敏感之際,日本海上自衛隊擬在位於東京以南的相模灣舉行海上觀艦式,屆時日首相野田佳彥、海上自衛隊幕僚長河野克俊、自衛艦隊司令松下泰士等高級官員將出席。日本將派遣48艘艦艇、45架飛機參加此次觀艦式。同時美國海軍、澳大利亞海軍、新加坡海軍將各派一艘艦艇參加,參加觀艦式的人員總計達8000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