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舞麒麟

觀瀾舞麒麟

“舞麒麟”作為觀瀾客家人的民間活動項目,早在250多年前觀瀾松元廈村(現為社區)開基始祖陳振能來到這裡時,就有了這一喜慶婚喪祭奠儀式。

項目簡介

“舞麒麟”作為觀瀾客家人的民間活動項目,早在250多年前觀瀾松元廈村(現為社區)開基始祖陳振能來到這裡時,就有了這一喜慶婚喪祭奠儀式,據民國十四年陳氏振能族後人修正的《陳氏族譜》中記載:在陳氏振能族的“舞麒麟”隊伍中,陳國賓和陳覲高分別於清鹹豐十一年和清同治庚午年中武舉人。觀瀾的“舞麒麟”經過200多年的傳承,從1795年出生的松元廈村第一代師傅陳德華到現在,已傳承到第六代。目前,觀瀾的“舞麒麟”主要分布在松元廈、樟坑徑、君子布和桂花四個社區,每個社區有1支隊伍,共有隊員60多人。觀瀾的“舞麒麟”一般長五至六米,麒麟頭部用竹片等紮成,眼睛可以轉動,口可以翕合,其身用綢布鑲著閃閃發光的粼片。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舞麒麟”在表演過程中所配有的樂器主要有嗩吶、鼓、銅鑼、銅鈸和二胡。表演結束後,附有真槍實刀的武術表演。觀瀾的“舞麒麟”作為嶺南客家人的民間傳統祭奠活動,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間傳承性,也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它還具有較高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體育和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價值,是我國民間民俗文化非常寶貴的財富。

歷史淵源

中國素有祭祀神廟的傳統,麒麟肇始於春秋時代,象徵祥瑞的“舞麒麟”也在此時開始產生。客家人視麒麟為圖騰,而寶安的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至此時就帶來了“舞麒麟”。而說起寶安的客家人,有的說源於東晉,有的說源於南朝,還有的說早在公元9世紀就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250多年前,當觀瀾松元廈開基始祖陳振能來到這裡時,就用“舞麒麟”來舉行喜慶祭奠儀式。清覆沒後,中國大地戰事頻繁,民不聊生,觀瀾的舞麒麟消失了一段時間。解放後,舞麒麟在新中國成立後恢復活動,而且還經常被香港人請到香港表演,但到了文革期間又被當作封建迷信給取締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粉碎“四人幫”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觀瀾人的生活富足了,族人又把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在他們的心目中最為神聖的舞麒麟祭奠儀式恢復了起來,並且發展到了現在的4支隊伍,不斷地活躍在當地民間,並廣受民間好評。

地理環境

觀瀾街道地處深圳市北大門,東南西分別與深圳市的布吉、龍華、光明三街道相接,北鄰東莞市,是深圳特區通往東莞、惠州、汕頭的重要交通樞紐。觀瀾總面積89.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22平方公里,轄區有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戶籍人口1.87萬,外來人口50萬。如今的觀瀾,已發展成為深圳市區域優、環境美、品位高、交通便、資源豐、潛力大的地區之一,世界第一大高爾夫球會——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座落於此,哈飛汽車、富士康、富士施樂、觀瀾高新園區等著名企事業、園區均在這裡蓬勃發展,2005年觀瀾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共達271.1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