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
在“觀唐”的設計中明確了不是要單純地仿建古建單體而是營造傳統的詩意氛圍。
設計立意:塑造一個可游、可居的環境。“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上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山林者,正謂此佳處也。
劉中輝,北京四合茗苑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部總監,國內著名中式設計師,中國室內中式設計第一人。
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1]欲將觀唐打造成一個風景園林與住宅合一的高端別墅區,可游可居的意境是設計的第一個目標。在將中國意的深層發掘與演繹過程中庭院與園林不斷出現。內秀而終用的中國建築文化並不體現在建築的實體界面,更多的蘊涵於由界面所界定的虛空間內。
中國意的神髓在於難以窺測“深幾許”的庭院和“當其無”的空間之中。在這種中國意境的空間中強調層次與功能、功能與意境的匹配方式。
中式的空間體驗給予居住者的將不僅僅是心理滿足,而是對中國精神與儒家文化的感動與印證。這種居住空間曾經完美地詮釋著古時人倫天理的秩序、狀態,設計者需要利用這種中式空間解決現代建築設計中強調的動與靜、公共與私密、干擾與互動的矛盾使現生活與傳統空間的重疊,使它們拉開距離、各司其職,或開敞或封閉的庭院穿梭於其中時,留下的是一系列寧靜致遠、沖淡平和的生活了。而這種對立統一更表現在傳統形式與現代構築方式間的顧盼上。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穿戴著筒瓦、滴水,同時也薄施塗料與面磚。它們以相同的體膚,不同的妝黛,眉目傳情、顧盼生姿地構成了庭院的內界面。無言地表達著不得不立足當下而對傳統的眷戀。
設計手法
1. 空間層次上的加法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在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中一花一木、一石一水皆可為塑造意境空間的素材,所以空間層次上的豐富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而更多地在於豐富區域內景觀資源的構成,使景觀散布全區,使綠色資源利用最大化。建築與景觀共同圍合空間,使其具有不同的空間質感。另一方面以人的尺度控制街道胡同的尺度感,以保證院牆內生活的私密性和減小院牆對街道空間的壓迫感。同時不同的單體組合方式,構成不同沿街立面形式,做到街道、公共空間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2. 空間造型上的減法
這主要是利用多重院落式單體與自然園林式單體的均衡分布所衍生出的變化。庭院作為整個單體“虛”的一部分,與建築作為單體“實”的一部分相輔相成,互為因借。建築內部功能有動靜分區、公共與私密的要求。同樣庭院也有相應的功能細化的需求,這樣前院、二院與後院構成的多重院落,不僅滿足了現代生活的多樣需求,也暗合了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構成模式。我們稱這種單體為“宅”。
江南園林也是人們喜愛的家院形式,建築在園林中只是配角。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園林為主角的家,我們稱它為“園”。而像許多北京現在依然完好的王府花園一樣,秩序井然的多重院落之側又有一個花間隱榭、水際安亭的江南園林式後花園,這樣的一宅一園組合而成的家院,我們稱之為“府”。這樣由“宅”與“園”均衡分布而構成的不僅是一個虛實相生、可令沿街立面更加豐富的總圖,更是一個院落空間可發展、可拓展,意味著家族財富不斷延續,空間組合形式變化多端的總圖構成模式。這種構成模式可以涵蓋更多層次的客戶群的需求。
就在這實與虛的相輔相成中我們完成了建築與空間的塑造。同時,我們認識到庭院對於建築是一種資源,建築內部空間對於庭院是一種延續。庭院的樂趣不止在於一個私密的室外空間所帶給人的興奮,也在於內與外溝通與隔閡之間的微妙,也在於室內空間向室外延伸,也在於室內環境向室外滲透。在面向庭院的三個不同空間相互觀望和望向庭院的人們,與處於庭院之中被望與望向望向他們的人之間的眼神、肢體或語言傳達訊息的方式的有趣程度可能更勝於它們所表達的內容。這就是庭院的美。而構成這種美的先決條件便是對建築的外界面,庭院的內界面之間關係及其自身的妥帖處理。也正是在這種大一流的空間觀念下,建築之實與空間之虛不再是單純對立,而是在相互的定義中彼此延續……
建築設計
1. 總平面設計
小區結構取雙向軸對稱布置,輔以環形道路劃分的地塊,使用地方正,法度嚴謹。按用地內景觀資源分布,在總圖排布上將戶型分為“宅”與“園”兩種類型。將“宅”按面積大小分為450m2、350m2、300m2三檔共五種戶型,各有特點不同。將“園”按面積大小分為320m2、290m2二檔共兩種戶型。通過用地分配、布置戶型使資源的利用最大化,目標人群亦可各取所需。同時我們亦將若干套型按組團處理,而不是孤立處理成不相干的個體,相信透過層層的院落,看到的不僅僅是現代人庭院裡懷舊的生活,不僅僅是都市人回歸田園的渴望,不僅僅是滿庭草木的芬芳,也不僅僅是滿堂書卷的儒雅,更是深刻的中國意境與中國式生活觀、世界觀的偉大復甦。提煉傳統形式美中的精髓,運用現代建築形式處理手法,達成傳統與現代、繁複與簡約在精神上的統一。
“以人為本”對居住空間來說是不變的主題。上面我們似乎更多地是在討論一種觀念。一種中式意識之所以稱為中式建築的靈魂元素,其單單是一種審美情趣,若落實到建築實踐即“實用便捷,尺度宜人”。有多大的地,擺多少棟房子?多大建築面積配多大庭院面積?單體面積下的開間配置和功能配置是怎樣的?這些簡單的數字是保證一次對傳統居住形態探討得以實施而不是紙上談兵的基本要素,也可以說“傳統”是我們審美情趣上更高的追求,而不是設計弊端的保護傘。
2. 道路系統
交通的易達性和等級分明在於合適的道路和所負擔戶數比例分配全區的大環路和不同等級的小環路,環環相套,盡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千帆皆從窗前過的哨兵戶和缺乏社區感的盡端戶,區內的道路等級分為6m寬雙向行駛的大環路和4m寬單項行駛的宅間路。這一方面上是功能上的通行,消防需要,另一方面合適的街道尺度控制也更多地承載了京城裡坊、胡同的意向。
3. 立面設計
一個好的立面是對於建築空間關係的真實表達。從這個角度來看,立面的對立衝突就不可避免。一方面是文化本位的廳堂所要求的正統制式:在這兒追求的是屋頂、房身、台基的比例關係;柱、牆、窗的虛實對比,開間上的對稱所限定的秩序感;在細節上是將傳統工程做法符號化處理,共同營造文脈的沿承。而另一方面是廚衛餐廳等功能化空間受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新造型需求:在這兒的理念是“形式追隨功能”,立面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二維元素孤立的被欣賞,而是被認知為空間造型的延續,是圍合“虛”的界面,是帶來空間流動性的三維介質。在這種語境中,上下、里外,替代了對稱韻律等古典辭彙,成為了立面構成的主要要素。在“觀唐”大二期的立面創作中,調和這一對矛盾貫穿始終。這也是對於傳統建築形式的繼承與反思的對立統一。構築了“觀唐”二期的主基調。在使用傳統制式的語言的建築部分中,筒瓦、灰磚、紅柱、木門窗是在嚴格的比例關係下完美呈現的。
屋頂是建築的視覺焦點,我們使用的是筒瓦的做法,這是屋頂舉架、瓦、滴水、椽子、博風板、撥檐等一系列的傳統制式做法,正是因為完整地採用了傳統做法,從而奠定了觀唐“中式”的主基調。
牆的立面形態上沿承了傳統建築形式的硬山山牆的做法,牆作為支承和保護者,屹立在建築的最外端,抵擋風雨、阻絕干擾,維護內部的靜與私密。這一次我們在山牆上基本沒有開窗,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山牆比開間牆略略出挑,也是這個含義,而在山牆和出挑的屋檐保護下的開間牆,則盡可以大面積的敞開,面對庭院、陽光了。牆的承重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的,但它外飾面是對縫的兩種不同深淺的面磚,它們的長寬是一致的,只是在高度上有所區別,採用的是錯縫貼上,這樣就和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的牆身沒什麼區別了。在細部上還設計了腰線和高部的花窗,更顯得制式味十足。
門窗和柱,這在傳統建築中毫無疑問是木製的,這也是傳統建築的靈魂所在。一方面我們採用純木門窗;另一方面,因承木色和紅色共同營造傳統氛圍,在門窗比例上控制窗扇的高寬和窗欞的劃分,進一步接近傳統建築的比例。
在使用現代語言這一部分,完整的建築制式被打破,材質本身被強調,在這裡我們使用了灰色的拉毛塗料,它作為一種含有豐富肌理變化的語言元素被使用,構成了立面創作的母題,突出在白色塗料體型之外,在陽光下給予多種光影變化。它和多處使用的轉角窗一起打破了規整的方盒子感,使得建築輕巧起來,富於流動性,從而這種弱化了的體量,便於與主樓的傳統制式相統一,共同上演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同時,這種單體相對弱化、強調群體效果做法正是中國傳統建築經典處理手法之一。譬如:北京故宮、三大殿、東西六宮、建築單體的變化,甚至是不易察覺的,但它們按照先祖對自然、對人倫的秩序觀念組合在一起(利用空間收放對人的理的暗示作用),恰當組織形體的相互對比,構成了氣勢揮弘的紫禁城。我們正是從這種理寫出發在一組建築中分出主次,各唱各戲地混響出一首空間詩歌。在這一部分,構造上採取了與之呼應的現代形式。如:門窗採用金屬披水,女兒牆上加以金屬壓頂。這種深色的金屬材質,為建築添加了挺拔感,同時在立面造型上找到線的感覺。
就這樣在立面上,傳統和現代各自以不同話語闡釋著自己對建築對生活的詮釋。
4. 戶型設計
“院落”承載著“觀唐”的價值核心。在戶型設計上,我們可以更加單純的追求市場對戶型配置的要求。這一點可以在“觀唐”戶型全南向布置、獨立通暢的客廳及采景的客廳的設計上體現;在總面積、面寬方面加以控制。交通核心的布置、面積就決定了戶型品質。室內空間的完整、門窗洞口的對位關係、高度方向上的人體尺度設計更在細節上把握著整個項目的品質。各戶型的共同特點:風車式布局,交通便捷,房院契合,採光通風好,穿透式起居室設計。
景觀設計
1. 綠化布局
古時的文人雅士居處的一石一木表達的是他們胸懷天下的志氣和抱負,“觀唐”的景觀不單是視覺上的、功能上的,更多的是意向上、觀念上的,四周環繞的水系、居中端正的公建、南北東西貫穿的景觀軸線、蜿蜒盤桓向西向北的景觀帶,共同暗示著明清北京城的拓撲關係,配置上,開放式的綠化景觀軸沿縱深方向上展開,為更多的戶型提供了借景的可能,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園院,切合道路布置,一方面為延續的院牆界面提供虛的對比,另一方面寓意曲徑通幽,更是為行人、社區居民提供遊憩、交流的場所。
2. 院落空間
在“觀唐”傳統一直在訴求就是“院落”之美。種種的現實要求我們既不可能以頤和園、江南園林為範本,使建築偏安一隅、營山造景,設計成真正的“城市山林”,也不可能像紫禁城一樣多重建築、高聳宮牆、造型空間,我們的建築庭院都只能限於不大的一方形用地內,我們依據總圖交通,將用地格分、填實,交通居住空間餘下的便為庭院空間,在全區接近1.0的容積率控制下,我們得到了一個建築基底面積相當的庭院空間,類比於不同等級的建築規格,庭院也相應的有了不同等級,分為多院落的秩序與層次。江南園林的自然與幽雅,合庭院的豐富與變化,延續與發展,而庭院之美則進一步表現在建築立面對庭院的圍合上,在這種空間的界面上,材質、虛實、質感、層次都被仔細考量、精心設計,更勝於建築空間的是庭院空間、利用植物、自然光線、天空色產生的更為豐富的空間體驗。
“觀唐”一次對傳統居住形態的探討,我們不但在闡釋我們對中式居住概念的理解,更在探討中式傳統居住理念在現實條件下的實現可能,無論怎樣,我們希望現代的技術手段可以被更好地利用,來營造一種延續我們居住傳統的居住現實。(本文照片由博華紫光置業有限公司提供)
項目情況
項目負責人:史健、劉心一、阮洪濤
方案主創:阮洪濤、董鈿宇、崔健、田良、周靖
建築專業:劉心一、霍子清、劉獻軍、何川、田良、劉艷春、王紅燕、高怡、孫鑫
結構專業:周利克、劉莉、古今、王正、杜清
設備專業:楊宇立、李万俟、曹璐
電氣專業:劉智宏、劉國全
建設地點:北京市來廣營東路
建設規模:8萬m2
設計時間:2006年3月
作者:史 健,北京新紀元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第二綜合事業部 執行總建築師
注釋:
1 摘自《林泉高致·山水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