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覺囊梵樂是公元1027年,佛教“時輪”教法由印度傳入西藏。在時輪經的唱誦及其普及過程中,一種嶄新的佛教藝術形式——覺囊梵樂應運而生,傳延至今已逾千年,是藏傳佛教今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並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覺囊梵樂的展示,集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贊偈、手印、供養於一體,由恭迎、沐浴、皈依、禮讚、和樂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構成。覺囊梵樂的歷代先師,除了用口傳心授之外,還開創了本樂種獨特的用各種不同形狀、不同粗細的線條來表示音的高低長短的“央移”記譜方法,以手抄曲本為載體,使300多首孤本曲譜得以傳承下來,這是極其罕見的。音樂古樸莊嚴,清澈流暢,堪稱慈悲與智慧的美麗綻放,不僅具有很高的音樂學術價值,而且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同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首次展演
2009年12月8日,以“音聲佛事”為重要特徵的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覺囊派“梵音古樂”展演活動在廣東廣州大廈舉行新聞發布會。
2009年12月8日晚7點30分鐘,“梵音古樂”展演活動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舉行了首場巡迴展演。美色不同面皆悅於目,佳音不共聲皆快於耳。首場巡迴展演受到了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師生的一致好評。
參演的30位僧人來自四川阿壩州壤塘縣藏哇寺,以四川省覺囊梵樂代表性傳承人嘉陽樂住金剛上師為首。音樂古樸莊嚴,清轍流暢,堪稱慈悲與智慧的美麗綻放,不僅具有很高的音樂學術價值,而且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同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主辦單位表示,覺囊派梵樂既是佛教文化,又是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這次活動不但生動體現著漢藏文化交融,而且也體現著各民族的團結與互相尊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覺囊“梵樂”展演團這次巡迴展演以音聲結緣,以音聲展示中華民族的同胞之情,以音聲為藝術院校佛樂愛好者送去藏民族悠久的佛教文化。
演出要求
覺囊“梵樂”目前具有完整傳承的就有300多首,而且部分曲目還保存有最古老的樂譜,極其罕見。由於“梵樂”所要表達的是生命內在最本質的完美,強調自然的聲音而非假聲,因此,“梵樂”對演示者本身的要求相當高。
覺囊梵樂以“音聲佛事”為重要特徵,所要表達的是生命內在最本質的智慧與慈悲,強調自然、清淨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對於梵樂演奏者的要求相當高,所有領唱都接受了嚴格完整的傳承,樂器的演奏者都專門練習過10年以上。每一位參與演奏者都完成了佛法五部大論的學習,並至少進行了六年的閉關參修,在佛法方面具有相當高的造詣。
文化意義
“覺囊派梵樂既是佛教文化,也是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說。“如今我們已很難有機會聆聽原汁原味的古代音樂,許多古樂徒剩曲譜、詞,抑或已歷經多次編排”,王石認為,“覺囊古樂不僅具有極高的音樂學術價值,而且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