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為《親人們》/茅盾
住在鄉下,睡得早,午夜夢回,有時聽得貓頭鷹的唿哨,但不久,一切又都沉寂了,靜的就象會聽到大地自轉的聲音;似乎這樣的寂靜永無止境了,可是遠遠地打破沉寂者來了,不知名的鳥啼,一聲兩聲象遊絲一般,在濃霧中搖曳著。這一根絲,愈細愈有勁,細到象要中斷的當兒,突然一片啾啁的聲浪從四面八方一齊來了。無數的鳥兒在謳歌黎明。於是在床上等待天亮的人也鬆了一口氣。確信那陰森寒冷的夜終於過去了。
這樣平凡的經驗,可說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罷?
但這樣平凡的感想也許不是每個讀了這個小小的詩集的人們會都感到的罷?
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的人們是不會感到的;神往于山崩海嘯,絢爛輝煌,而對於樸素平易不感興趣的人們,是不會感到的;不從始發的幾微中間看出沛然莫之能御的氣運的人們,大概也不會感到;而偏愛著貓頭鷹的唿哨的人們,自然更是不會感到的了。
今日的詩壇,的確不算寂寞,但這是怎樣的不寂寞呢?這好比一個晴朗的秋夜,璧月高懸,繁星點點,銀漢橫斜。
讀了這本小小詩集,或者會喚起瞭望見銀河那時的驚喜的感覺罷?
這裡的許多位作者,有的是已經在刊物上發表過他們的作品的了,有的恐怕還是第一回將他們的心聲印在紙上。風格也各人不同,有人傾訴他對於最親最親者的懷念,有人在對於遙遠的未來寄與熱烈的希望,有人舐著自己的創傷在低呻,有人則高舉旗幟唱著雄壯的進行曲。他們都有一點相同:抒寫真情,面對光明。他們更給我們同一的確信:“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詩人是對於時代的風雨有著預感的鳥,特別是不為幻影迷糊了心靈而正視現實的詩人,他們的歌聲常是時代的號角。在陰沉的日子裡讀完這些詩,幾年前一個深刻的印象又喚回來了。那是在北國,天岡破曉,我被嘹亮的軍號聲驚醒了。我起來一看,山崗上乳白色的霧氣中一個小號兵面對東方,元氣充沛地吹著進行曲,他一遍一遍吹,大地也慢慢轉身,終於一片霞光罩滿了高山和深谷。
1944年2月14日
作品插圖
作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