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船山[建甌市覆船山建安郡城遺址]

覆船山[建甌市覆船山建安郡城遺址]
覆船山[建甌市覆船山建安郡城遺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閩越王·無諸建行宮,後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526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牆。

歷史

無諸(約生於戰國時期,卒於漢初),漢閩越王,姓騶氏,為越王勾踐後裔。越國解體後,無諸移居閩地,成為閩越王,並在今建甌水南覆船山下建無諸行宮。

現狀

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郡守王蕃始在水南覆船山下築郡城。後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526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牆。全縣共置4城門:南為雙門,東南為永慶,西為昭化,東北為豐樂。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擴大4城門為9城門,其中南為建溪,西南為建安。五代後普天神速五年(公元940年),王廷政在建州稱帝,增築城牆,其後屢修屢傾。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建溪為南門,建安為市門(後又改為管門)。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拓管門外為通濟門,南門為廣德門。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522--1506年),建樓於廣德門隅,匾曰匯江,即舊八角樓址。清朝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府縣重修後,設:寧遠、政和、通仙、南門、通濟、臨江、西門、朝天八門。現今,通濟門(即通城門,已近400年)尚存於芝城錦江小區內。

南門完好被埋於水南橋傍地下。

文物價值

建甌歷史悠久,為福建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在福建歷史上曾有舉足輕重地位,自古為建安郡,建州,建寧府治所所在地,長期作為閩北部首府,兩度成為福建地區首府,一度成為正式國都,清代之前經濟發達,轄區廣大,並為唐宋茶葉、木材、陶瓷、造酒、鑄錢、書坊中心,出現過眾多著名歷史人物,文教興盛,被譽為“東南縐魯”

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蹟。它既是我國古代閩越文化的搖籃,又是閩漢文化交融區域,當地的民俗風情至今留存著濃厚的閩越族的古樸氣息和神秘色彩。

據文物部門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25處,現有館藏文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屬國家級文物;納入資料管理的各類古遺址、古城址、古寺觀(廟)、古窯址、古墓葬等計200餘處

文物保護

南門完好被埋於水南橋傍地下。

目前抓緊由市政府行文確定為市級文保單位,劃定大致的郡城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城市控制性詳規中加以確定,要求保留現(原)狀,嚴禁深挖取土和進行任何建築。有可能的話,可在遺址四周種上勒子樹(即籬笆樹)作為圍牆,並選擇適當地點建個標誌大門,立個保護石碑。其餘的待中遠期進行恢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