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發池
覃發池[1],男,土家族,1943年出生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冷水橋村一個山寨里。巴山舞創始人,被譽為“巴山舞之父”,湖北省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民俗文化村村長。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東方之子》做了專題採訪報導。
藝術之路及成就
1959年,覃發池讀國中二年級,由於很有表演天賦,被選入縣歌舞團。三個月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送到湖北藝術學院舞蹈科進修。
1978年,覃發池作為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隻身來到長陽縣西部偏僻的樂元鄉,蹲點搞農村文化工作,認真學習和研究土家族的“跳喪”、“哭嫁”等歌舞元素,精心提煉成“巴山舞”。他將舞蹈中的擺手、擺胯、彎腰等動作分解後進行規範,並取了好聽的名字“風擺柳”、“喜鵲登枝”、“百鳳朝陽”、“雙龍擺尾”等。
1981年,湖北省舞蹈家協會吸收覃發池為常務理事;
1982年《舞蹈》雜誌第三期發表了他的論文《新興的民眾自娛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中國舞蹈界的高度重視,覃發池被吸納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還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山東召開的“五省市民間舞蹈”交流。《舞蹈》雜誌派出編輯趙景深到長陽調研,後來,他在《舞蹈》第六期中這樣評價巴山舞:“長陽巴山舞的價值在於開拓,它的成功在於忠實,忠實於人民,忠實於歷史。”
1985年,湖北電影製片廠攝製了電影《錦繡長陽》,使巴山舞走上銀幕。
1990年,覃發池當選為湖北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並連任至今。
1991年,湖北省委宣傳部撥專款,由湖北舞協為覃發池編印出版了《長陽巴山舞》一書。由省文聯主席周韶華題寫書名。
1991年“巴山舞”作為表演項目,參加了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
1992年6月,覃發池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參加“新秧歌文化研討會”。他的《從巴山舞的產生看民間舞蹈繼承、創新》一文獲優秀論文獎,並發表於《舞蹈藝術》一書。
1994年,在清江美麗的西灣,電影《哭嫁女》在這裡緊張地拍攝,覃發池早早地來到了現場,當故事中五個年輕的女子用一根繩子結束生命時,他領銜著200餘人的跳喪隊伍齊舞,舞姿鏗鏘,高亢悠揚,濺起了漫天沙暴,頭飾都一色紅綢帶,像狂風中旋轉的映山紅。
1995年6月4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東方之子》欄目播出了對覃發池的專訪。
1996年,湖北電影製片廠攝製了巴山舞紀錄片,巴山舞開始走向全國;
1997年,覃發池應中國香港市政局之邀,到沙田大會堂演出,“歡樂的畢茲卡”引起港人的濃厚興趣。覃發池在沙田舉辦學術交流,進行了三場《土家文化源遠流長》的學術報告,上千名中外大學生、教授、講師們正襟危坐,提問有如連珠炮一般。
2000年12月,他苦苦編導的巴山舞經歷了群雄逐鹿後,榮獲第十屆中國“群星獎”廣場舞蹈“金獎”。
2001年4月29日,蜚聲中外的“國際龍舟拉力賽”在大三峽的夷陵廣場如期舉行。在閉幕式上,唯一推出了終生難忘的狂歡“巴山舞之夜”,從中央到地方的六家電視台進行了現場直播。
2001年7月,“中國長陽巴山舞”獲準國家商標註冊。
2002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將巴山舞作為體育健身廣場舞蹈推向全國,神州颳起“巴山舞”旋風。
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派出專班來考察,把巴山舞列為全國八大新研發項目之一,在南京展示會上被排在第一,獲得文化創新獎。
代表作品
舞蹈《木瓜飄香》、《晚歸》、《綠水蕩舟》、《青龍擺尾》和《漁翁唱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