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關爺宮

另一處在西門吊橋外,建於清初,人稱“西關”。 這就是德勝廟建廟的原因,與九軍攻打揭陽城,多次在這裡激戰有關。 九軍幾次進攻揭陽城,都被打退,當時知縣吳煌甲一面親自率兵修壕築壘,固守縣城,故難攻克。

揭陽縣城有二座關帝廟,都在城外。兩廟規模雖有大小,但建築格局卻是大同小異。一處在北門外天福路中段,人稱“北關”。另一處在西門吊橋外,建於清初,人稱“西關”。而西關的門匾上,卻寫著“德勝廟”三個字。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揭陽縣誌》(乾隆年間修)的“廟宇”中載:“德勝廟,在西關外,順治十三年,因大兵擊退海寇,總兵劉伯祿、左都督吳六奇建廟,以答神庥”。筆者在參加修《古喬鄉志》時,有一耆老,提及西門修建德勝廟是因為清初,九軍攻揭陽城時,常在西門外激戰,有一次,九軍與閩軍合攻西門,被清兵擊退,殺死數百人。那時,西門吊橋外都是一片荒埔,殺人刑場也常在這裡,九軍死屍,就地掩埋,這裡白骨累累,荒草淒淒,令人生畏,清將便建關帝廟於荒冢上以鎮之。
這就是德勝廟建廟的原因,與九軍攻打揭陽城,多次在這裡激戰有關。
九軍,是明朝亡後清朝初年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公顯,起義的地點白塔鴛鴦寨,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發展迅速,部下有:曾銓、馬麟、馬殿、馬登、傅達、邱瑞、黃甲、呂忠、呂玉等九位將領,故稱“九軍”。不久,九軍勢力遍及霖田、藍田二都(而今龍尾、白塔、霖磐、桂嶺、錫場、東山、新亨、玉湖諸鎮)。
九軍幾次進攻揭陽城,都被打退,當時知縣吳煌甲一面親自率兵修壕築壘,固守縣城,故難攻克。一面傳諭西門外各大村落, 招集丁壯,築寨牆抗拒,乘間出擊九軍後路,使九軍難以全力攻城。後來,九軍得福建義軍鄭芝龍率大將陳豹帶3000水軍來協助,並教九軍攻城策略,又派一些人潛入城中作為內應,乃於順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攻入揭陽城。當時縣令吳煌甲已病逝,接任縣令趙甲謨逃走(後被清政府以失城罪處死)。九軍取得揭陽城後,便作為根據地,聯合鄭成功閩軍,不斷出攻潮州府城及周邊各縣。清廷恐慌,乃派總督李成棟帶大兵守潮州,猛攻揭陽,雙方激戰多次, 各有勝負,清政府多次添兵換將,限令收復揭陽城。順治八年(1651年),劉公顯與部將潛入潮州府城,企圖策反作內應,不幸被清兵發現,被捕殺害。九軍群龍無首,元氣大傷,只得各自為戰,揭陽城遂被清軍收復。
九軍退至霖田都,清兵步步緊迫,一直趕至白塔鴛鴦寨,九軍憑險固守,堅持了半年後,糧盡,全寨自焚,無一降者。其它分散到各處的九軍餘部,也遭到清軍追逐圍剿。馬頭營的九軍餘部,力量最強,清政府派左都督吳六奇率兵萬餘,會同地方鄉團,才把馬頭營攻破。自此,九軍起義宣告結束。
至於西門外建關帝廟,是因為明、清時期,西門吊橋以外,都是荒埔義冢,刑場、校場、戰場多在於此,荒煙野蔓,夜間常走磷飛螢,是個令人恐怖之地。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統治,大局已定,為安定人生,於此處建關帝廟,關帝人稱“武聖”,死後為“協天大帝”,一生忠義,正氣凜然,借他的神威鎮守於此,可以壓住一切邪魅,也可為清朝軍士樹功。“德勝”是以德取勝之意。
抗戰初,西門外大修荒冢,幾家善堂聯合,無數枯骨收集後埋於墳場總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