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簡介
1982年10月作協和民研會一分為二,改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西藏分會。1987年改為現名)。它是西藏各民族民間文藝家的專業性民眾團體,是西藏自治區文聯的團體會員之一。協會概況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任務是發展會員,組織會員學習政治和業務知識,培養民間文藝專業人才;規劃和組織全區民族民間文藝的調查、蒐集、翻譯、整理、編印和保存工作,建立西藏各民族民間文藝資料中心;規劃和組織民間文藝的各種學術研究活動,加強文藝理論研究工作;做好西藏各民族民間文藝作品的編輯出版工作,辦好《邦錦梅朵》和《西藏民俗》兩刊,向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優秀的民間文藝讀物,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為會員提供創作和研究園地;組織民間文藝與民俗文化的展覽、表演活動,舉辦民間文藝作品評獎;開展有利於開發民間文藝和民俗文化的經營活動,興辦為民間文藝工作者服務的各種福利事業;加強信息交流,學習全國各兄弟民族民間文藝工作的先進經驗,不斷促進我區民間文藝事業的發展;加強與區外、國外民間文藝和民俗文化界的交往,積極配合社會團體,各民間學術團體開展和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為西藏的改革開放,國內外的民族文化交流作出貢獻。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現有會員280人,其中全國會員25人,西藏民俗會員80人、理事25人,自治區文聯委員11人、駐會專職人員14人。在他們當中有黨政領導幹部;有大專院校教授、講師、教員;有文藝、科研、新聞、出版部門的作家、藝術家、研究員、編輯、記者、翻譯、演員;有基層文藝工作者,民辦國小教師、民間工藝美術家、著名的《格薩爾王傳》藝人和其他民間故事及歌謠說唱能手;還有企事業單位的社會活動家和個體商家,以及農牧民民眾等。其中藏族會員占70%,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和僜巴人、夏爾巴人及其他民族會員占30%,已經形成了本民族會員為主體的西藏各民族民間文藝工作者隊伍。在這支隊伍中的不少會員,曾獲得過國家和自治區的表彰和獎勵,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影響。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下設機構有:西藏民俗學會、藏文版民間文學刊物《邦錦梅朵》編輯部,漢文版西藏民俗文化季刊《西藏民俗》編輯部、西藏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輯部(即故事集成、歌謠集成、諺語集成),西藏民俗民間文藝遺產《搶救基金》辦公室等五個部門。已成為西藏文聯所屬最大協會之一。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本會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全區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作品的蒐集、翻譯、整理和出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民間文學方面有《西藏民間故事》藏漢文各八集,《西藏民間歌謠》藏漢文各四集,《西藏民間諺語集》(藏文)、《藏北民間故事》(漢文)、《羌塘牧歌》(藏文)、還有藏漢文《阿古頓巴的故事》、《尼曲桑布的故事》、《屍語故事》、《西藏民間笑語集》以及《格薩爾王傳》等。均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民俗方面有《西藏風土誌》、《西藏風物誌》、《藏族節日文化》、《波米縣誌》、《阿里婚俗歌》、《西藏民俗散文集》、《西藏民族精選》、《西南地區民間文化論文集》等。分別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和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中《西藏民間故事》第一集,《西藏風土誌》、《藏北民間故事》和《格薩爾王傳》中的不少譯本等十多本作品,榮獲國家和自治區級獎。最近還有《西藏民間故事大觀》、《西藏民間諺語大觀》,《跟我走西藏》等不少作品正在編審或印刷之中,這些作品也即將出版問世。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承擔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方面,自1987年開始,以縣為單位在全區範圍內全面深入地進行普查、蒐集、整理和編選各地市縣《資料本》,到1992年上旬,全區上千名集成工作人員,歷經千辛萬苦,總共蒐集到故事二千五百餘篇,歌謠四千二百餘首,諺語三萬餘條,編選出全區六地一市和七十多個縣的藏文本地市縣卷共231冊,其中已出版的地市縣有:拉薩市的《故事卷》、《歌謠卷》、《諺語卷》;山南地區的《故事卷》、《歌謠卷》、《諺語卷》,那曲地區的《故事卷》、《歌謠卷》、《諺語卷》;阿里地區的三合一體的《地區卷》;昌都地區的《歌謠卷》;桑日縣的《縣卷本》;曲松縣的《縣卷本》等13本卷書,其餘各地市縣也正在籌集資金準備出版。
1992年8月,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輯部,根據國家總編委會的要求,以科學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為標準,對各地市縣的卷本和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所出版的民間文學作品,進行認真細緻的複查,鑑別和篩選以及分類整理,首先編選出西藏自治區卷三個集成的藏文稿,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翻譯編纂三個集成的漢文卷。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首先完成了《中國歌謠集成·西藏卷》的翻譯編纂任務。榮獲了全國十大集成志書編纂成果獎。
《中國諺語集成·西藏卷》和《中國故事集成·西藏卷》也已上交國家終審,預計於2001年出版問世。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季刊《邦錦梅朵》和《西藏民俗》兩刊,自1983年10月創刊至今,兩刊各出版了103期。目前,這兩種雜誌仍為專門刊登西藏各民族民間文學和民風民俗內容的唯一刊物。而且,從它們誕生開始就贏得了區內外,乃至國內外專家和廣大讀者的讚賞。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自1987年改為"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以後,工作範圍擴展到民俗,民間文藝的各個方面,1989年10月,接待了來藏考察的美國斯密森學會民俗生活項目辦公室主任賽特爾、美國民俗攝影家葛利·西蒙斯和美國瑪利蘭大學音樂系主任教授大衛·越銘梁等一行三人,並進行了學術交流;1990年成立了西藏民俗學會,召開了全區民俗理論研討會;1995年8月本會作為東道主,在拉薩舉辦了西南五省區第五屆民間文化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了會議論文集;1998年8月,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我會參展的大型彩色皮製唐卡《填墓主》榮獲次此博覽會金獎;2000年3月,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的錄相帶《西藏風俗》,榮獲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入圍獎》。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在蒐集、整理和出版西藏民俗和民間文藝作品的基礎上,開展了學術交流、研討、開發、展覽等各項活動,增強了參與意識,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領導機構
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於1981年、1989年和1999年,先後召開了三次全區民間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如下各屆主席團成員:第一屆主席雪康·土登尼瑪,副主席廖東凡(常務),登真,秘書長才旦多吉。
第二屆主席大丹增同志於1993年調北京工作後,繼任主席次仁玉珍(已去世),副主席才旦多吉(常務)、登真、赤列曲扎、李彬、吳堅、張學仁(兼秘書長)、德慶卓嘎、達瓦扎西、鄧留生,副秘書長陳強、小次多。
第三屆名譽主席於乃昌、次仁玉珍,主席才旦多吉,副主席何宗英、多爾古(兼秘書長),普布多吉、玉梅、達瓦扎西,副秘書長小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