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地區第二國小學創辦於 1971年 5月,它的前身是“八一交通國小”,也稱“八一子弟校”。1990年元月,八一交通國小由公路工程隊移交林芝地區教委接管,被更名為:林芝地區第二國小。
學校資源
學校現有 29個教學班(其中漢文班 12個,藏文班 2個,綜合班 12個,學前班3個),學生 1271人(藏族學生 608人,漢族學生 517人,門巴族 77人,其它民族 15人人教職L7o人,學歷合格率為88.7%,其中國小高級教師7人,一級教師20一人,二級教師17人,三級教師1人,有藏族教師37人,漢族28人,門巴族2人,珞巴族1人。
學校教學設施逐步健全,學校擁有圖書室(藏書28000全冊),電教室,微機室,自然實驗室,音樂室,德育室,團隊活動室等,各班配備了電教設備。
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方向,有一個團結勤政,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
學校模式
1、為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建立人才競爭機制。學校加大了改革力度,實行課時結構工資制,崗位浮動津貼制,班主任津貼浮動及目標量化管理制度等。
從95年學校實行“校長獎勵基金”以來,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起色。1995年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三級”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加大了教育改革力度,’積極推行教職工全負聘任制。充分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期誠聘後,學校工作面貌煥然一新。
2、以教改科研為先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確保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成立了由權領導和高水平教師組成聽課小組,對教師隨時抽查聽課。每學期組織學生對任課教師教學效果進行了評分。同時,每星期組織公開課觀摩教學,使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把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職稱、工資,年終評優掛鈎,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3、大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開闢第二課堂,深化素質教育。學校成立了減負領導小組,制定了“減負”措施。增加了學生的課內和課外的自主實踐活動,“減負”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小籃球、足球、美術、合唱、書法、環保、文學社等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組成了素質教育的主旋律。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活動課,以服務社會、奉獻他人的假日雛鷹小隊活躍在八一鎮的角角落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品德。
4、加強常規管理,努力把學校建成“法制化”學校,為保證學校工作的順利展開,崗位職責和管理制度都很建全,使上到校長下到學生都有“法”可依,有素可循。領導嚴以律己,率先垂範,做教師的好領班;“”教師身體力行,舉止規範,做學生的好榜樣。
5、務辦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學校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教育,薰陶和感染作用,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能說話,校園內、黑板報、牆報、宣傳欄、標語牌隨處可見,黨的教育方針,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醒目地書寫在宣傳廊上。教室內張貼著古今中外學者、英雄等名人肖像和簡介,為學生們展示著榜樣的力量。
入學制度
招生及學生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規範化。每年秋季按教委計畫招生,對外地生和擇校生一律平等,允許學生自由擇校擇班。建立相應的學生學籍、學業、思想品德等個人檔案。
成績
自如年以來,多次被自治區、地區以及自治區教委,地區教委評為“教育先進集體”、“優秀黨支部”。在93年連續兩年的教學評估中,學校分別榮獲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績,95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的稱號,97年被自治區團委及少工委命名為全區首屆紅領巾示範學校,98年被評為“自治區合格學校”和“文明學校”,98年被地區教委評為“先進集體”,99年被地區命名為“文明單位”。在教師中,一個曾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二人獲得自治區十佳輔導員稱號,兩名學生被評為全國“好兒童”。一所“環境美、管理好、質量高、有特色”的新型學校已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