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興竹編燈籠

西興竹編燈籠

西興竹編燈籠,手工製作。 宋朝時期,杭州西興手工竹燈名震中華,南宋宮廷所用的燈籠幾乎均出自西興人之手。舊時西興不少鄉民,會趁冬季外出開辦季節性燈籠店。大約是農曆十月開始,手藝人帶上一兩千個燈籠殼子及相應材料,到淳安、建德、蘭溪、湖州等地,為當地人做過年用的燈籠,生意紅火時大年夜回家,也有人忙過了元宵節才回來。民國《蕭山縣誌稿》中有載:"燈籠,西興相近各村婦女皆以此為生,有廣殼、香圓、單絲、雙絲、方圓、大小便行諸品,通銷全省。" 西興多竹園,所栽的淡竹、槓竹,節長、肉厚、桿細、質韌,是製作燈籠骨架的好材料。西興燈籠竹殼,一般都由家裡的女勞動力手工完成。現在,馬湖村里像她這樣會編燈籠殼的婦女有幾十位,每人一天能編出40到50個。民國以後西風東漸,陸上交通系統逐步完善,運河失去了原本的主導地位,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電燈,燈籠、過塘行也就隨著西興老街一起,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 西興竹編燈籠的製作,還要在殼子上彩繪龍鳳,或者剪貼姓氏,最簡單的照明用燈籠也會寫上福字。舊時姑娘出嫁,送嫁隊伍的前後,一定會有人提著紙燈籠。花轎的轎槓上,也會掛上燈籠。燈籠上貼的就是夫家姓氏的剪紙。此外,舊習俗里最常見的就是寫上堂號。堂號是舊時名門望族的稱號,表明了祖上功勳業績或是家中科舉功名。每逢節慶,門前掛起書寫有堂號的大紅燈籠,代表了一個家族的光榮歷史。

西興竹編燈籠

是2006年12年25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05月25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西興竹編燈籠始於南宋,當時宮廷所用燈籠全出自西興。西興是兩浙門戶,浙東運河之頭,人文薈萃,商業發達。又因官吏、客商過往頻繁,投宿者晚間需照明用具,所以西興燈籠業特盛。那時西興街上除了過塘行以外,最多的是燈籠店。編制燈籠成為西興婦女的一門手藝和家庭副業。隨著時代的發展,照明工具不斷創新,燈籠由單一照明變為喜慶節日的祝賀燈、仿古景點的裝飾燈,形狀色彩不斷變化,深受各方歡迎。西興竹編燈籠是一種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民間美術,製作精良,工藝複雜,要求甚高,西興特有。電燈發明後,西興燈籠逐步衰退,現在能編制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人。

工藝流程:

第一、剖竹劈篾:竹篾粗細因燈大小而定,細可如發,粗可似筷。

第二、編制燈殼:形於腦中,全憑手感。

第三、糊紙著色:選用上等桃花紙,用麵粉漿糊粘在燈殼上,待乾,用水性顏料著色。第四、畫圖寫字:根據需要而定,有畫上去的,有貼剪紙的。

第五、塗抹桐油:用熟桐油,以棉絲團蘸蘸,均勻塗上,一般為兩遍,近年都用清漆代熟桐油。

第六、做底盤:圓木盤一塊,正中釘上一隻鐵釘,插蠟燭用,直徑兩端插入鐵絲,鐵絲上端伸出燈籠殼,扭一個圈,以便提、掛。

相關材料:徑竹,桃花紙,漿湖,水性顏料,熟桐油,墨汁,圓木,鐵釘,鐵絲。

相關工具:劈刀,鋸,毛筆,漿糊木盆,刷帚等。

西興竹編燈籠手工工作室!

主要是把浙江非物質文化-西興燈籠傳統工藝進行傳承和創新,將燈籠工藝大師俞梧泉師傅的工藝技術全部用筆記記錄,並整理了西興燈籠從加工編織、製作工藝、糊標、手工剪紙、書畫等各方面內容都進行了歸類,使西興手工燈籠這項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有了書面化,可教可學的文字依據,並開拓創新,將燈籠技藝營運到現代裝飾工藝中去,展現新的使用價值和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