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玉奔馬

西漢玉奔馬

古代著名玉器。1966年陝西鹹陽周陵公社新莊出土。玉奔馬質地溫潤,緻密堅硬,屬白玉。雕琢勻淨光滑,奇妙玲瓏。高7厘米,首尾長8.9厘米。奔馬昂首嘶鳴,張口露牙,上唇方,下唇圓,雙耳豎立,兩眼前視,四肢彎曲,右前蹄蹬空,作飛騰狀。

簡介

西漢玉奔馬西漢玉奔馬

古代著名玉器。1966年陝西鹹陽周陵公社新莊出土。玉奔馬質地溫潤,緻密堅硬,屬白玉。雕琢勻淨光滑,奇妙玲瓏。高7厘米,首尾長8.9厘米。奔馬昂首嘶鳴,張口露牙,上唇方,下唇圓,雙耳豎立,兩眼前視,四肢彎曲,右前蹄蹬空,作飛騰狀。軀幹上有陰刻翅膀,馬背上騎著雙臂向前、雙手緊挨馬頸的玉人,頭束巾,身穿短衣,細腰,衣擺為喇叭形。底座雕有互相纏繞的雲紋狀的長方形托板,長8厘米,寬3厘米,厚0.3厘米。玉馬的尾和前肢皆有雲狀柱與托板相連,既美觀又平穩。技藝高超,表現了西漢玉雕工藝的卓越水平。

象徵意義

馬,在動物界是人類忠實的夥伴,而漢武帝時更重視馬政。漢武帝時期特別講求騎射術,武帝劉徹最喜愛良馬,他的天廄中有“渥窪馬”、“余吾馬”,還有大宛的“汗血馬”,是當時世界上良馬品種最集中的龐大馬廄。仔細觀看這件鎏金馬,你會發現它幾乎採摘了各種優秀良馬的特徵,集中了漢天子馬廄所養馬匹的最優形態。看上去娟秀灑脫,光潤勻稱,完美無缺,又有股英氣,勇烈威猛而無暴躁浮感,堪稱“神駿”矯健靈敏的千里馬型。這件鎏金馬具有大宛馬的某些特徵,造型是用寫實的手法表現,顯示出一種超凡的氣質。它雖然只是一種站立姿態,卻昂首挺立,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不是狂躁不羈,或俯首貼耳戀棧的樣子,我們將這匹鎏金馬的身影與張掖出土的銅奔馬,以及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馬俑相比較,那種西漢雄風之格調是吻合的。它是理想化了的優選馬型,藝術提煉升華後的金駒風貌。
從造型藝術角度看,它精美絕倫,無故作張揚馳奮的樣子,顯得那么沉靜、自然,卻又蘊含著陽剛之美,有一種內在的動靜相宜的韻味,華麗雍容,不愧為稀世珍寶

發掘過程及意義

玉器玉器

1966年的春天,鹹陽市新莊鄉農民在漢元帝渭陵附近取土時偶然發現了一個被燒焦紅土裹著的東西,清理後竟是一件罕見的玉羽人奔馬。這件用羊脂玉雕琢的玉羽人奔馬通高7厘米,長8.9厘米,玉質潔白無瑕,由奔馬、羽人、踏板三部分組成。玉馬昂首挺胸、張口露齒,雙目前視、雙耳豎立,腹部兩側雕有雙翼,馬尾高揚,右前蹄懸空抬起,四蹄錯落,作賓士狀。馬背上的羽人高鼻長臉,雙耳過項,肩臂部生翼,手握韁繩,右手持靈芝草。長方形踏板上線刻著涌動的祥雲,雲和馬蹄、馬尾融為一體,襯托出一副羽人騎馬遨遊天際的神姿。據考古學家考證,它的出土地點在西漢元帝(劉?)渭陵的“長壽園”建築遺址範圍內,其相對年代比較明確,當是宮中的陳設品之一,後因宮殿被焚,牆體倒塌被掩埋而得以保存至今。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古代人還將神化了的馬稱之為天馬,由於人們對馬有著特殊的喜愛,作為工藝品的玉馬隨之出現,在史籍中記載玉馬的比較多,而像這件玉色瑩潤,雕琢精緻的玉羽人奔馬被發現尚屬首例。漢代帝王迷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羽化登升”的境界。從手持靈芝體生雙翼的羽人看,應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仙人,和體生雙翼的奔馬組合,加之雲朵相配正是漢代流行“羽化登升”思想的真實反映。漢代是我國玉器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件玉器雕刻手法嫻熟,工藝精湛,作者以現實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表現出了神話色彩。羽人騎馬在空中奔騰的矯健神態形象逼真,並具有顯著的時代風格。無論是手持靈芝長上雙翼的騎士,插上翅膀騰空飛行的馬,還是祥雲繚繞的踏板都雕琢得淋漓盡致,形神兼備,極富神話色彩,具有西漢前期玉器雄渾豪放,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是我們研究漢代玉雕藝術的珍貴資料。這件玉羽人奔馬在1996年6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確認為國寶級珍品。它曾多次遠赴日本、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展出,所到之處均受到參觀者的高度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