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清朝宣統元年,僅有三間屋子的“腰店子”設在西湖牌方下的“老場”處,逐漸發展到三十多戶,形成“老場”。
民國二年(1913年),因遭水災,“老場”遷到現西湖場址。民國時期屬黃泥鄉轄。
1953年,從黃泥鄉中劃出設西湖鄉,同時江津縣十三區公所設在西湖場桂蘭祠,西湖鄉人民政府設在平等村的平等丘。
1956年,江津縣十三區被撤銷,西湖鄉屬賈嗣區。
1958年,改建為河壩人民公社。
1984年,更名為河壩鄉。
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撤銷河壩鄉、青泊鄉,兩鄉合併建河壩鎮。
1999年,更名為西湖鎮。
2001年,長林鄉合併到西湖鎮,金泉鄉有4個村先後合併到西湖鎮。
2004年,駱來山鎮4個行政村、35個村民組,1個社區、3個居民組與西湖鎮合併為新西湖鎮,鎮政府駐地西湖場。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4月,西湖鎮轄6個行政村(青泊村、水廟村、關勝村、百燕村、西泉村、駱來村)、2個社區(河壩社區、黃泥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湖鎮地處東經106°3′,北偉29°5′,位於綦江河下游,江津東南部,鎮境東西長18公里,南北寬16公里。東面與賈嗣鎮接壤,南面與嘉平鎮、綦江區永新鎮毗鄰,西面與李市鎮 、先鋒鎮相鄰,北面與支坪街道辦事處連界。
地貌
西湖鎮境內海拔185—1032米,地貌以深丘和盆湖退縮沖刷形成的小丘陵為主,地勢開闊,坡度平緩,地勢南高北低,東南部是貴州高原的大婁山脈的余脈,著名的山有駱來山和陽照山,其主峰海拔1032米,深谷巒山交錯,綦江河橫貫其中,逐漸向西北傾斜。最低處是青泊村的廟基,海拔185米,鎮境相對高度847米,西北部丘陵與平壩相間。
氣候
西湖鎮屬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空氣潔淨。
河流
西湖鎮境內主要的河流有綦江河、筍溪河,其次有箭溪、溪門口等小溪。
綦江河。故稱僰溪、南江河。全長215公里,流經江津境的廣興、夏壩、賈嗣、西湖、珞璜和支坪,在江口匯入長江。江津區境內流長73公里,河面寬30─150米,控制地貌以淺丘為主,河段落差39米,以順江為水準點海拔高為183米,流經西湖鎮水廟、百燕、青泊、西泉和河壩社區,長18.2公里。每年平均流量120.3立方米/秒,每年平均流量37.9億立方米,最大流速5米/秒,最小流速0.72米/秒。
筍溪河。發源於貴州省習水縣大坡鄉,全長120公里。於四面山管委會林海村入江津區境,境內流長109.3公里。流經西湖鎮黃泥社區的白廟子經濟合作社約1公里。在羊滿嘴注入綦江河。
箭溪。發源於嘉平鄉顯台子。流經嘉平鎮紫荊村、綦江縣紫荊鄉、西湖鎮百燕村、賈嗣鎮紅專村。在奔溪咀匯入綦江河。流域面積82.2平方公里。溪長22.3公里,流經鎮境內百燕村約8公里。每年平均流量1.28億立方米,天然落差923米。
溪門口。發源於駱來山溪流,流經駱來村、百燕村和河壩社區,在河壩社區的溪門口匯入綦江河,全長10公里。
山脈
西湖鎮的山脈主要分布在境內東南部,著名的山有:駱來山、陽照山、和尚山、牛家水庫大山等,均系貴州省的大婁山脈的余脈。
駱來山:橫亘鎮境之南,有大小山巒99個,南北走向,逶迤十餘里,峰巒疊嶂,縱橫交錯,據釋馬白毛黑鬃為“駱”,馬高7尺為“來”,故取名駱來山。主峰海拔1032米,四周岩高壁陡,山勢險峻,山巔平坦。昔日駱來山松柏參天,虎狼出入,山羊、猴遍野,冬天常是冰天雪地。呈現北國風光。“大辦鋼鐵”的年代和十年文革使駱來山變為“童山”,樹林、草根一掃而光,呈現出一片黃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漸恢復,種上了樹林、茶林,建起了駱來山茶林場,現發現一座長700米,高200米的天然石刻群象千佛岩,成了重慶市著名的逍閒避暑的旅遊區。
陽照山:在駱來山之南,與綦江區永新鎮、江津區的嘉平鎮接壤,高峰突起,逶迤十餘里,海拔1032米,因山高、朝夕始照,故名“陽照山”,整個山的土質為黃泡泥土,冬季雲海縹緲於間,盛長松杉。其他山脈不一闡述。駱來村、黃泥社區、關勝村、百燕村分布在此山區。西北部丘陵、平壩交錯、壠田陌阡。
人口民族
總人口 | 26304 |
男 | 13782 |
女 | 12522 |
家庭戶戶數 | 847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6274 |
家庭戶男 | 13755 |
家庭戶女 | 12519 |
0-14歲(總) | 5228 |
0-14歲男 | 2607 |
0-14歲女 | 2621 |
15-64歲(總) | 18115 |
15-64歲男 | 9729 |
15-64歲女 | 8386 |
65歲及以上(總) | 2961 |
65歲及以上男 | 1446 |
65歲及以上女 | 151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5216 |
自然資源
鎮域內有耕地面積4992公頃,林地面積3524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2%。土地肥沃,土壤適宜於多種植物生長,盛產柑桔、綠茶、葛根、早熟梨、蠶桑、花椒和多種水產品,柑桔曾有出口原蘇聯的歷史。境內擁有煤礦、石油、天然氣、砂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境內有山(重慶市AA級風景名勝區駱來山)、河(長18公里的綦河貫穿全鎮)、湖(湖面達600畝的天台湖)、海(林海、茶海)等豐富旅遊資源。有較好的水資源、水能資源和旅遊資源。
社會事業
1、交通、通訊發達。全鎮幹道公路網路基本形成,境內縱向幹道仁屏路長18公里,橫向幹道李西路長7公里,仁屏路、李西路東接川黔210國道和渝黔高速公路,仁屏路北經珞璜、巴南至重慶市區,李西路西至江津主城,“一縱兩橫”的主骨架公路與西南大通道和重慶外環高速路相連,交通十分便捷。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寬頻網路全部開通,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為1萬多門,移動、聯通等基站30餘個,信息化“高速公路”把西湖與世界縮短在咫尺之間。
2、水資源豐富。全鎮有大小溪流5條,有18餘公里長的綦河川流不息,貫穿全境。有小型水庫10座,山坪塘534口,微型水利900處,有效蓄水量725萬立方米。有供水能力3000噸的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網已鋪設至開發地段,城鎮供水充足,排水暢通。
3、電力充裕。境內有35千伏變電站,建有總裝機容量達1000千瓦的寫字岩電站1座,完全能保證生產、生活和大、小型的工業用電。
4、油氣充沛。境內有輸氣站1個,氣量充足;有大型加油站1座,儲油量可達50000升,可保證境內生產、生活所需。
5、教育體系健全。境內有中、小、幼學校10餘所,教學質量上乘,環境幽雅,有一流的重慶市綠色學校和江津市示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