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伎[白居易詩作]

西涼伎[白居易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涼伎》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此詩不僅生動地描繪了“西涼伎”的內容、演出形式,而且還細膩地刻畫了觀“西涼伎”者悲憤的心情。詩人通過七十征夫之口,抨擊了統治者和將軍的軟弱無能,抒發了涼州陷落、邊塞重鎮連連失守的悲憤之情。

作品原文

西涼伎

刺封疆之臣

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 假獅子。

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 眼睛銀帖 齒。

奮迅 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 來萬里。

紫髯 深目兩胡兒,鼓舞 跳粱 前致辭 。

應似 涼州未陷日 ,安西都護 進 來時。

須臾 雲得新訊息 ,安西路絕歸不得。

泣向獅子涕雙垂,涼州陷沒知不知。

獅子回頭向西望,哀吼一聲觀者悲。

貞元 邊將愛此曲 ,醉坐笑看看不足。

享賓犒士宴監軍 ,獅子胡兒長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見弄 涼州 低面泣。

泣罷斂手 白 將軍,主憂臣辱 昔所聞。

自從天寶 兵戈 起,犬戎 日夜吞西鄙 。

涼州陷來四十年 ,河隴 侵將 七千里。

平時安西萬里疆 ,今日邊防在鳳翔 。

緣邊 空屯 十萬卒,飽食溫衣閒過日。

遺民 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

天子每思長痛惜 ,將軍欲說合 慚羞。

奈何 仍看西涼伎,取笑資 歡無所愧。

縱 無智力 未能收,忍取西涼弄為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西涼伎(jì):唐代劇目之一,為中唐時期的全能劇。曰“西涼伎”,乃借伎藝名為劇名。據《唐戲弄》考訂,此劇前身為《胡騰》歌舞劇,以西涼樂、獅子舞及二胡兒之科白表演為主,以《胡騰舞》為重要穿插。源於印度等地,後傳入中國,盛行於敦煌(唐沙州)、酒泉(唐肅州,西涼故地)一帶。

2、封疆之臣:指對國境線上負有重大使命的將帥。

3、胡人:古時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稱。這裡指舞獅人。

4、鍍:以金粉塗物。

5、帖:貼。

6、奮迅:迅發、迅速。這裡指獅子猛然用力地抖動毛衣。

7、流沙:玉門關以西的沙漠地帶。西北一帶大沙漠上的沙子會隨風流動,所以叫流沙。這裡用以借指西北邊遠地區。

8、髯(rán):鬍鬚。

9、鼓舞:合樂而舞。

10、跳粱:跳躍,這是獅子舞的步法。

11、前致辭:向前講話。指舞獅人對觀眾的表白。

12、應似:應當、好似,揣度之辭。

13、涼州未陷日:廣德二年(764)涼州為吐蕃所陷。涼州,西漢置,唐治武威(今甘肅武威縣),屬安西都護府轄地。

14、安西都護:安西都護府設在交河城,即今新疆吐魯番西十公里處,轄境內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鎮等等,貞元六年(790)沒於吐蕃。

15、進:獻。

16、須臾:一會兒。

17、新訊息:即指上述涼州陷落,吐蕃長驅直入西安都護轄境。所以下句說“西安路絕”。

18、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

19、此曲:指前面胡兒與獅子的表演。

20、監軍:皇帝派往邊鎮的宦官,負責監督軍事。一作“三軍”。

21、弄:演奏。

22、涼州:樂曲名,這裡指《獅子舞》的伴奏曲。

23、斂(liǎn)手:拱手,表示恭敬。

24、白:稟告。

25、主憂臣辱:皇帝憂慮而不能為其分憂解難,是臣子的羞辱。《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主憂臣勞,主辱臣死。”

26、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

27、兵戈:指天寶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亂。

28、犬戎:古族名。殷、周時,遊牧於涇、渭流域,是殷、周西境的勁敵.後迫使周室東遷。這裡借喻吐蕃。

29、西鄙:西部邊地。

30、四十年:涼州是代宗廣德二年(764)淪陷的,到作者作這首詩的元和四年(809),已有四十五個年頭,這裡是用其整數

31、河隴:河西(黃河以西)、隴右(隴山以西)連稱。唐西北邊地,屬地二十餘州,天寶亂後.漸為吐蕃盡占。

32、侵將:侵去。將,助詞,表示動作的開始。

33、疆:邊界。

34、鳳翔:地名。在今陝西寶雞。

35、緣邊:沿著邊境。緣,通“沿”。

36、屯(tún):駐守,駐紮。

37、遺民:亡國之民。這裡指吐蕃淪陷區的河隴人民。

38、痛惜:沉痛地惋惜。

39、合:應該

40、奈何:怎么,為什麼。

41、資:取。

42、縱:即使。

43、智力:能力。

白話譯文

《西涼》雜伎是什麼樣子?假扮的胡人玩弄偽裝的獅子。

木刻的獅頭絲作的尾巴,金鍍的眼睛銀帖的齒牙。

抖擻毛衣搖擺著雙耳,仿佛來自遙遠的流沙。

紫髯深眼的兩個胡兒,鼓舞跳躍地向前致辭。

就像涼州還沒有失陷,安西都護送來的樣子。

接著說“得到新的訊息:安西的路斷難回鄉里。”

面對著獅子涕垂淚掉,“涼州陷落,你知不知道?”

獅子回頭遙望西方,哀吼一聲,觀者也悲傷。

守邊的將軍愛這個調調,酒醉飯飽拿它來取笑。

勢軍待客歡宴監軍,都離不開獅子胡人。

有一個戰士七十高齡,見演《涼州》低頭淚零。

抹掉眼淚向將軍陳訴:“‘主憂臣辱’是古來的明訓。

天寶以來戰爭不息,吐蕃不斷地侵我土地。

涼州失守了四十來年,河隴淪陷了七千餘里。

從前安西有萬里的邊疆,現在的邊防卻設在鳳翔。

沿邊空駐了十萬大軍,飽食暖衣閒度時光。

涼州的遺民盼望光復,將士卻沒有光復的意圖。

皇帝為這事時常發愁,將軍眼看著能不害羞?

為什麼還看西涼的雜伎,取笑尋歡沒一點愧意?

即使缺乏收回西涼的能力,怎忍心還把西涼拿來作戲!”

創作背景

安史亂後,唐王朝國力衰落,居西南的吐蕃上層統治者乘機作亂,侵占了王朝西北西南的大批屬國和羈縻州,甚至長驅直逼王朝的心臟地帶。數年間,西北數十州相繼被奪。對此,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與邊將未能進行長期有力的鬥爭,很多邊將畏敵不前,宴樂忘仇,致使國土長期淪陷,淪陷區人民受到敵人殘忍的奴役。為此,白居易在元和四年(809)寫了這首和元稹的詩,表示了對邊將的無限憤慨和對淪陷區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詩歌開頭到“哀吼一聲觀者悲”,寫涼州獅子舞的表演形式及內容。涼州獅子舞,由戴胡人假面具的演員和舞弄假獅子的演員組成。詩人用四句詩來寫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接著詩人寫獅子舞的劇情,由兩個帶胡人假面具的演員上台介紹獅子舞被軍中欣賞的時間是涼州還沒有攻陷之時,由安西都護帶進來的。過了一會兒,傳來新訊息,安西都護府的迴路已經被吐蕃人占領,回不去了。於是這兩個假面人向假獅子哭泣。假獅子聽了此話回頭向西望去,它留戀自己的家鄉,於是哀吼一聲,觀眾看了都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只有四句,從“貞元邊將愛此曲”到“獅子胡兒長在目”,寫現在的邊關將領喜歡看獅子舞,喝醉了坐著看獅子舞表演不知疲倦,而無論是宴請賓客、犒勞士兵還是會宴三軍將士,都要看獅子舞。這是一個過渡段,但所揭露的事實卻極重要,說明了邊關將領不思進取,耽於遊戲,致使國土淪陷而不能收復。對此情景當然會有人出來說話,於是就有了第三部分的內容。

第三部分從“有一征夫年七十”到詩篇的結束,寫一個老戰士終於忍不住了,向邊關將領發作了。詩人之所以讓年已七十的老人出場,是因為這個老人曾經經歷過涼州的淪陷和安西都護轄區的陷落,他是這一歷史的見證人,他也最有這種國土被侵奪的恥辱感。老人看涼州獅子舞和那些沒有經歷過此番變故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老兵的這一番話可謂義正詞嚴,當然他實際上是詩人的代言人。老兵的話有幾個關鍵意思:一是“主憂臣辱”,將領不應對皇上的憂慮無動乾衷;二是邊關日益內遷,但將卒卻無所事事,根本無意收復失地;三是即使不能收復西涼,也不應將西涼的獅子舞當作遊戲。這番話說出口,雖然邊關將領不愛聽,但也奈何這個老兵不得,因為這些將領理虧。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對以獅子舞來娛樂軍營感到難以忍受,這與獅子舞的情節內容有關,它本身具有嚴肅的內容,有召喚將士們起來行動的深層意圖,而不是一個娛樂性的題材。將一個嚴肅的主題變成一種娛樂性作品來欣賞,反映出當時的邊關將士尤其是將領已經對國土被蠶食鯨吞這一事實麻木不仁了,這才是最可怕的。可以構想在涼州剛剛陷落的早期,涼州的獅子舞還是用來鼓舞士氣的,具有召喚將士們殺回涼州去的精神力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將士對國土的淪陷已經習以為常了,涼州獅子舞原有的鼓舞士氣的意義已經蕩然無存了。但對詩人來說,如果涼州獅子舞不能鼓舞士氣,那也不能用它做娛樂的手段。從詩中也看不出詩人對軍隊中的歌舞表演就一味反對,但可以看出他旗幟鮮明的一個觀點:嚴肅題材的作品是不能用來娛樂的。這一看法在今天的藝術欣賞中仍然有其指導意義。

名家評論

《唐宋詩醇》:前半敘事,卻插入“應似涼州未陷日”二句,所謂橫空盤硬語也。“涼州陷來四十年”四句與前相映,筆力排奡,仿佛似杜,結處仍是香山本色。

《元白詩箋證稿》:樂天以元和四年作此詩時,亦即其在翰林時,非獨習聞當日邊將驕奢養寇之情事,且亦深知憲宗儉約聚財之苦心。是以其詩中“天子每思常痛惜”之句,不僅指德宗,疑兼謂憲宗。而取以與“將軍欲說合慚羞”為映對,尤為旨微語悲,詞賅意切。故知樂天詩篇感憤之所在,較之微之僅追賦其少時以草野之身居西陲之境所聞知者,固又有不同也。又取樂天此篇“有一征夫年七十,見弄涼州低面泣”,與《驃國樂》“時有擊壤老農夫,暗測君心閒獨語”,及《秦中吟·買花》“有一田舍翁”“低頭獨長嘆”相較,其筆法正復相同。此為樂天最擅長者。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的東北)。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貞元間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任左拾遺和左贊善大夫,曾因故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著名的“新樂府”的倡導者。早期的諷喻詩,有不少篇章能較廣泛尖銳地揭發當時政治上的黑暗現實,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除諷喻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著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