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女國[西遊記中的女兒國]

西梁女國[西遊記中的女兒國]

在《西遊記》中西梁女國的國王看上了唐僧,要和他成親,而電視劇加了一段兩人愛情的感人描繪,說明唐僧也是凡人,這段情節一些人認為塑造得相當成功,但被另一些人批評不合邏輯:唐僧是個高僧,斷不會做此事。

西遊記記述

《西遊記》中說到了女兒國,在第五十四回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時路過一個“西梁女國”,在這個王國里沒有男人,繁衍後代都是靠喝湖中的水而受孕。而在我國歷史上,唐玄奘曾親自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記述了他到印度取經的所見所聞,尤其是對中國西部諸少數民族部落王國的記載非常詳盡,成為研究當時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資料。在這部書的第四卷,唐玄奘記錄了一個“大雪山中”的“東女國”,玄奘在書說這個王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那么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女兒國,女兒國的風俗習慣是怎么樣的呢?

關於東女國,史書《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確有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党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日行。有大小八十餘城。”意思是東女國南北長有二十二天的行程,東西長有九天的行程,這是古代計畫距離的一種方法,猶如今天我們某某地長多少車程一樣。根據《舊唐書》的這段描述計算下來,東女國應該南北距離應該有400至800公里,東西距離應該有180公里到360公里。這段記載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大致是相同的。可見在唐代的確是存在一個東女國。

那么這個東女國是不是就是傳說的女兒國,《西遊記》中的女兒國是不是就是這個地方呢?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東女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夫亦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種而已,東接吐魯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意思是在這個國家裡以女性為王,女王掌握國家權力,她的丈夫也稱王,但只是名義上的,並不過問政事,這個國家的男子只管種地、打仗,這個國家東接吐番國,北面是于闐,西接三波訶國。《大唐西域記》中還對女兒國作過這樣的描述:“拂驚國(即東羅馬帝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逢國,故拂凜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這與《西遊記》中的“女兒國”是比較相似的。而在史書《新唐書·西域傳》中則記載了這個國家的人是羌族,而且這個國家的西邊還有以女性為王的國家,這樣看來東女國確實是存在過的,它是古代西藏西北部山區靠近印度的一個小國家。

《西遊記》是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加上自己的藝術加工而成的神話小說,其中大量參考了《大唐西域記》的相關內容,從《西遊記》中的“女兒國”的地理位置、風俗民情來看,它的原型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東女國,但是這個東女國並非沒有男人,只是男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處處從屬於女性,以種地和打仗為主要任務,家庭和國家的權力則掌握在女性手裡。在朝廷中國王和官吏都是女人,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女王去世後,在族群中推選有威望的女性接任女王。在一般的家庭事務中也是以女性為主,男女之間不存在夫妻關係,家庭中以母親為尊,掌管家庭財產的分配,主導一切家中事務。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於東女國的記載是十分詳細的,中唐以後,隨著邊疆戰爭的頻繁增加,民族之間的對立隔離越來越嚴重,民族遷徙和融合加速,從而導致東女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史書中關於它的記載也就越來越少了,但東女國的一些部落仍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

據史學家研究考證,在南北朝至唐,青藏高原上有兩個以女性為中心的女權國家,西部的稱西女國,東部的稱東女國。東女國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四川甘孜州的丹巴縣至道孚縣一帶,其中瀘沽湖的扎壩地區則是中心,當地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的風俗特徵。“女兒國”的傳說在今天聽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上它不過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留特徵而已,也就是說史書中的東女國是一直繼承著母系氏社會的傳統,女人當家,男人耕種。

至於東女國的婚姻習俗,並非象傳說的那樣是一妻多夫,而是約定俗成的走婚制。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男性和女性的一生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生活,有意相好的男女雙方是通過男子的“走”而實現婚姻過程:男方晚上到女方家過夜,次日早晨回到自己的家中,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有走婚關係的男女彼此稱“阿肖”或稱“肖波”。這種走婚關係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也不注重門第,但並不是亂交,根據習俗,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間嚴禁結交阿肖,男女雙方也不能同時結交多個阿肖,但由於距離時間等原因,可以同時結交幾個臨時阿肖。男女生育的後代一律跟母親居住在一起,跟隨母姓,由家庭中的母親,舅舅和姨母等共同撫養。男女雙方若出現品性不端、感情不合等因素無法調和時,可解除關係,這種解除也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固定形式和手續,只需兩個人說明即可,然後雙方可以繼續尋找新的正式阿肖,建立走婚關係。

今天,在扎壩地區仍然以女性為中心,家庭主要事務由女性掌管,與東女國的“以女為王”比較相似。而且依然實行走婚制,男女雙方相好時建立走婚關係,這種關係叫做“甲依”,由男方在夜晚爬上女方所居住的碉樓,與之相會,第二天早上就離去,以後可以保持這種固定的婚姻關係,也可以隨時解除,別外尋找自己的對象,一般一個姑娘一生要結交很多個“甲依”,他們所生的孩子則由女方撫養,跟隨母姓,與男方沒有任何關係。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確存在著“女兒國”,但這個“女兒國”並不像我們在《西遊記》等小說中所看到的那樣全是由女人組成,而只是由女人主宰的一種社會形態,它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是一種比較淳樸古老的社會機制,由於其地理位置偏僻閉塞,社會生產的嚴重落後,其部落民族的原始社會的形態得以延續下來。

傳說根源

在我國古籍中最早記載女國的是《山海經》 ,《山海經·海外西經》 曰:“女子國在巫鹹北, 兩女子居,水周之。”

古書中還記載了一個女國是在扶桑國以東,《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又說海中有女人國, 無男人。 或傳其國有神井, 窺之則生子云”。

又詳見於《梁書· 卷五十四》 , 書中記錄了南北朝人慧深遊歷之後的言談:“ 扶桑東千餘里有女國, 容貌端正, 色甚潔白, 身體有毛, 髮長委地。 至二、三月, 競入水則任娠, 六七月產子。 女人胸前無乳, 項後生毛, 根白, 毛中有汁, 以乳子, 一百日能行, 三四年則成人矣。見人驚避, 偏畏丈夫。食鹹草如禽獸。鹹草葉似邪蒿, 而氣香味鹹。” (《 南史》 卷七十九,《太平御覽·卷七百八十四女國》 , 北宋樂史《太平環宇記》卷一百七十五的記載從此處轉抄。)

南宋隆興癸未進士周去非撰《嶺外代答》也談起海上女國:爪哇國古本闍婆國, 東扺古女人國, 西扺三佛齊國, 南扺古大食國, 北界占城國。 ……闍婆之東, 東大洋海也, 水勢漸低女人國在焉, 愈東則尾閭之所泄, 非復人世。

南宋趙汝適也撰《諸蕃志》, 據《四庫全書》 館臣所云:趙汝適乃“宋歧王仲忽之元孫, 是其提舉福建路市舶時所作, 宋已南渡, 諸蕃惟市舶僅通, 故所言皆海國之事” 。 其所言女國與《嶺外代答》相似。

元至正己丑冬汪大淵《島夷志略》 言“他如女人國, 視井而生育;茶弼沙國, 日入其地, 聲震雷霆。”《元史》卷十四《本紀第十四世祖十一》記有“丁亥……女人國貢海人。”

從這些傳說記載里可見東海女國無論是入水而孕、視井而生、感風生女都是無男性而育, 可以對應西梁女國喝子母河水懷胎怪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