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鎮志

西山鎮志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章

百科名片

《西山鎮志》原書《西山鎮志》原書
《西山鎮志》是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原西山鎮)的鎮志,由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由蘇州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6月首次出版發行。《西山鎮志》全面介記述了西山鎮域內自然與社會各方面的的歷史與現狀,按社會分工和時代先後記述了當地重要事物的發展情況,貫古通今,內容全面,是西山“一方之全書”。

西山鎮志簡介

除了全面記述西山鎮的自然、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外,《西山鎮志》還是西山地方文化建設成就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體現西山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成就的一個重要視窗。稽古旨在鑒今,承先圍了啟後,修志不僅提高了西山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能起到資政、存史和教育的作用。資政就是為各級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掌握西山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全面而可靠的資料和信息。存史就是為當代和後世子孫保存史料,為研究西山歷史與現狀提供基礎材料。教育就是為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提供豐富詳實的鄉土教材。《西山鎮志》的出版,還未旅居他鄉的西山人熟悉家鄉、服務桑梓架起了一座“橋樑”,為海內外客商了解西山、明智決策提供了一份詳盡的“投資參考”,為廣大遊客到西山領略湖光山色、遊覽人文景觀、品嘗佳果美味提供了一部全面的“旅遊指南”。

編纂委員會成員

1994年4月,太湖大橋開通在即,在中共西山鎮委、鎮政府的主持下,成立了西山鎮志編纂委員會及辦公室,並組織專人開始著手《西山鎮志》的編纂工作。經過多年辛勤努力,五訂綱目,六易其稿,終於審定付印。
《西山鎮志》編纂委員會成員名單:(名單隨機排列,不分先後。)
王建英
屠永康
袁堅
華泉福
駱興男
石月平
黃雪寶
葉文榮
胡柏林
金惠法
柳祖欣
馬炎
戚鳳生
胡勇
鄒永明

西山鎮志章節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建置區劃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三章 人口
第四章 名勝·古蹟·旅遊
第五章 農業示範園區
第六章 特產
第七章 農業
第八章 水利
第九章 工業
第十章 交通
第十一章 太湖大橋
第十二章 市鎮建設
第十三章 商貿
第十四章 財稅金融
第十五章 黨政群團
第十六章 政法
第十七章 文化·教育·體育
第十八章 衛生·科技·環保
第十九章 社會
第二十章 風俗
第二十一章 人物
第二十二章 軼聞
第二十三張 叢錄
編後記

西山特產

西山枇杷採摘

洞庭山(西山)的枇杷栽培,在宋代陶谷的《清異錄》中已有文字記載,明代《學圃雜疏》中有洞庭山所產枇杷為天下之最的評述。洞庭山是全國五大著名枇杷產區之一,洞庭“白沙”枇杷,與浙江塘棲的“軟條”、福建莆口的“大鐘”齊名,其特點是果實整齊,不易裂果,果肉鮮嫩,甜酸適度,汁多,爽口,果皮薄,易剝離,產量亦高。
枇杷絕大部分供鮮食,在小滿前後採摘,和梅子差不多同時應市。在初夏過品中,櫻桃供應時間短,一瞬即逝,產量甚微;梅子產量雖巨,但味酸絕少鮮食;枇杷酸甜適口,是西山初夏佳果,在端午節前後上市,當令時間為一個月左右。西山習慣上將枇杷分為白沙、紅沙兩類,白沙是用來概括白肉和黃肉系統的枇杷品種,紅沙則是指橙肉系統的枇杷。枇杷喜乾燥溫暖,多植於向陽山坡上,抗旱,耐凍,少病蟲害。因隔冬開花,能耐霜雪之寒,次夏果熟,常得雨露之潤,故有“秋萌,冬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的說法。生長較緩,三年定植,四年嫁接,十年後才大量投產,故生產受到一定限制。品種眾多,共30多種,西山栽培最多的是青種、照種和葛家塢荸薺種。青種枇杷原由野生枇杷變異而來,清末由秉場果農謝方友發現並推廣流行,果實成熟時蒂部仍呈青綠色,是該種最易辨認的特徵,青種之名亦由此而來;有長柄青種和短柄青種兩個品系,前者果柄較細,果形略小,後者果柄粗短,果大小均勻,栽培以短柄青種為多。目前青種枇杷產量約占西山枇杷總產量的70%。照種枇杷可分為短柄照種、長柄照種和鷹爪照種三個品系。短柄照種果柄較短,樹冠枝條較疏;長柄照種果柄長,枝條稍密,果肉較厚;鷹爪照種以果柄下垂略似鷹爪而得名,果實易被緊靠果穗下方的葉片擦傷,其中長柄照種因柄長,採收方便,種植最多。荸薺種因果扁略似荸薺而得名,葛家塢荸薺種是其中最優良的一種,清光緒十三年(1887),西山葛家塢農民葛文麟從一株十年實生枇杷上採得果實三千,至鎮下出售,為有經驗老農王萬山發現而加以鼓勵,經加意培育,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開始採取接穗繁殖並得到推廣流行。在雙塔頭、胡家地賭家地一帶還有少量“冰糖種”枇杷,原由清光緒年間賭家地農民賭阿金培育,特點是果實一成型就甜,無一點酸味,且越熟越甜,但產量不高,解放前只銷往上海銀行界,。西山枇杷產量最多的是秉場和秉匯村,鎮下、明灣、前灣、石公、梅益、橫山、石豐等地也有成片栽培,其餘各地大多零星栽種於庭前屋後,產量不多。
枇杷營養價值很高,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有止渴、清涼、解暑之功效。枇杷葉正面光滑碧綠,反面則粗糙多毛,西山俗語“枇杷葉面孔”即意為翻臉不認人;枇杷葉、枇杷花均可入藥,著名的中成藥“枇杷膏”具有潤肺止咳解渴潤喉、和胃等功效。冬季采釀的枇杷花蜜,為蜂蜜中的上品,具有顯著的止咳功效。
蘇州西山採摘網為遊客們提供西山所有土特產的信息服務與旅遊服務。

西山楊梅採摘

洞庭山(西山)楊梅品種約計在15個以上,有大葉細蒂、小葉細蒂、烏梅種、石家種、綠蔭頭、荔枝頭、長柄楊梅、浪蕩子、大核頭早紅、黃泥掌、樹葉種、螞蟻種等。大葉細蒂樹形開放,樹幹粗壯,紙條彎曲,節間較短,樹冠較密;葉形大、深綠色,寬披針形,質軟,葉全緣或先端稍有微波狀鋸齒,葉脈細而稀疏明顯;果形大,深紫紅色,果柄長而細,肉柱通常鈍圓,間有尖形,大小不均勻,果面平整,縫合線明顯,果肉厚而多汁,味甜,品質上等,核小;成熟期晚,豐產大小年現象顯著;成熟後不易落果,不很怕雨,較其他品種耐藏;產量不如小葉細蒂。小葉細蒂樹姿較直立,枝幹不如大葉細蒂粗壯;葉狹披針形或卵形,色深綠而較大葉細蒂淺,葉脈細而較密,不甚明顯,葉質較硬;果形大,深紫紅色,果柄長而細,肉柱尖,成熟後圓鈍,大小不勻,果面較整齊,肉厚汁多,味甚甜,品質上等,核小,成熟期晚,著果率高,不易落果,稍耐貯藏。烏梅種,又稱烏皮,樹性強健,枝幹緊密;葉倒披針形,葉脈細而不明顯,葉質較硬,先端圓鈍,葉緣向外翻卷;果形大,深紫黑色,果柄粗而短,蒂部有突起物,果柄及著生其上,果柄上常有未發育充分的小果,肉柱圓鈍,大而整齊,果縫合線不明顯,果肉厚而松,汁多,味甜具有香味,品質佳;成熟起早,僅次於早紅種楊梅;易落果,大小年顯著,20年以內,幼樹所產果實品質多不佳,成樹後逐漸轉好。今西山楊梅品種產量以大葉細蒂最多,約占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品質以烏梅種最佳。習慣上又按果實顏色將楊梅分為紅種、烏種、白種三大類。
梅夏至上市,小暑落市,西山有“夏至楊梅滿山紅”的諺語。楊梅絕大多數植於丘陵,平地上栽種不多。西山楊梅人工種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先系野生樹種,後山林被砍伐墾殖,楊梅以其果實酸甜適口而被保留下來,,經逐代人工培育,變為家生,蔚然成林。楊梅樹喜溫暖、濕潤,畏盛夏烈日直射;管理較簡單,施肥及勻果不普遍。,耐寒,少病蟲害,繁殖多靠嫁接。壽命較長,百年老樹隨處可見,枝幹蒼老遒勁,渦洞相連,樹體高大,四季常青,既是重要的經濟果樹,又是優良的觀賞樹種,堪稱天然的巨型盆景。明代王鏊的《姑蘇志》中,稱“楊梅為吳中佳果,味不減閩中荔枝”,明代徐階詠楊梅詩中有“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的句子。相傳,楊梅與鰣魚進攻時,並稱為“冰鮮”。洞庭山楊梅自古就已名稱天下。
楊梅屬核果類,富含糖類、果類、維生素,能生津止渴,助消化,療神經炎,預防壞血症,連核咽下,能有效清除腸胃中的積垢。楊梅還有奇特的止瀉功能。西山人習慣把楊梅浸入高度白酒中,四季不壞,遇有腹瀉、痢疾,食一顆酒楊梅即止,其酒更是芳香四溢,酸甜適口,為西山人常備的家居良藥。鮮食時用冷鹽開水漂洗,能消毒,減酸味,西山人習慣用少量鹽末拌楊梅,吃時更具風味。也可曬成楊梅乾,製成精美蜜餞;又可以釀酒,酒味甘美芳醇。楊梅成熟時正直多雨季節,又為無皮之果,鮮果不耐久駐長運,西山加工能力有限,造成極大浪費,自太湖大橋開通後,摘下的新鮮楊梅都能及時外運,已很少有腐壞浪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