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餘年古槐見證歷史,柏姓大村,全村70%姓柏,村人辛勤,善良,智慧,聰明。為西安市長安經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馮村,是長安西部的第一個大村,東距西安20公里,北離鹹陽15公里,東與灃河相望,靈台、靈沼、零囿布於周圍。全村有11個組,分為張、前、長、北4巷,900戶,3600多人,耕地3500畝。除糧食種植為主,還有2個磚廠,12戶建築企業,16戶模板租賃戶,30多輛農用車常年在外搞運輸經營,70%的中青年在西安打工。村東有中國科學院考古隊考古灰樁,上書“豐京遺址西界”6字。村東北1公里的長安十二中內,2008年挖出西周古墓,距今達2000多年。上世紀50年代,許多村民家中都有粗糙的陶器,大多數用其盛水、用做香爐或便器,經考證,屬仰韶文明遺物。上世紀80年代,幾戶村民在村西北開辦磚廠,挖出陶器、陶片,無以計數。
據陝西師範大學編寫的《西安歷史地圖冊》記載,唐代長安設豐邑鄉管灃河以西地區。據《長安地名志》記載,馮籍村又稱馮村,清嘉慶《長安縣誌》記為馮籍村。上世紀50年代建國初,設靈沼鄉、灃西鄉、高橋鄉,3個鄉由灃西區政府管理。當時,灃西區政府設在柏景偉祠堂,靈沼鄉政府設在長巷馬王廟、晉王廟。直到1958年,灃西人民公社遷到現在的馬王街辦至今。
據回村退休老幹部柏承謀編寫《馮籍村村史》考證,西周平王東遷,豐鎬荒蕪,種籍田的馮村百姓為西周后稷在田頭修了一座祀廟,後多次毀壞,又多次重修,僅上世紀50年代後,就修過兩三次。祀廟前有一顆古槐,三四丈高,大樹和廟,在1964年社教中被毀。樹齡不低於2500年。由此得出結論,馮村就是周皇帝種田的地方。也就是說,馮籍村在西周就產生了。1997年春,鄰村苗駕村村民雷致有,在兩村相接處湯房廟取土,挖出一塊青石碑,並有碑文,由此推翻了《長安縣誌》中馮村起源於元朝的說法。
馮村有38個姓氏,柏姓屬第一大姓,占500多戶,生活了近700年。柏姓原在河北薊縣,元時以軍職入陝,後定居長安馮村。第二大姓為張姓。經考證,作為馮村柏祖隨衛的張德成,也來自河北,後娶柏祖次女為妻。呂姓為第三大姓,明初自長安十堡姜村遷居而來。李、薛、王、楊等姓氏較少。清同治年間,村中建起長、寬各500米的城牆,至今,北城門依然保存完整。
馮村社火遠揚
據退休回鄉幹部柏宗蔚編寫的《馮村社火譜》和柏承謀編《馮籍村村史》記載,馮村社火興起約在清朝中期,即乾隆、嘉慶年間,在同治之前,已發展比較齊備,並有了自己設計鑄造的芯子,還有足以使用的服飾和道具。
馮村社火,主要是指馮村芯子藝術而言。按動態說,分成吊芯子、轉芯子,翻筋斗芯子,高台芯子。它是馮村芯子的核心和精華,主要扮演戲劇小說故事、山水人物和飛禽走獸,表演時變幻無窮,令人眼花繚亂。在漫長發展過程中,社火表演內容有《隋唐演義》、《東征》、《水滸》、《三國》及農婦紡車、彈花等,反映了勞動民眾厭惡戰爭,抵禦外辱,祈盼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相望和追求。近30年來, 又與時俱進,內容與現實緊密相聯,表演中又增加了《智取威虎山》、《鄭成功收復台灣》、《只剩一個好》、《改革開放好》等內容。
馮村社火特色明顯,形式多樣,又不斷創新。芯子從一桿一芯,發展為一桿雙芯和雙桿多芯。馮村《大雜技》芯子,用芯子巧妙反映雜技藝術,扮演空中飛人、翻筋斗等,形象生動,驚人無比。馮村社火分長、張、北、前4社,表演各有特色。早在上世紀三、四年代,多次進省城表演。1942年,民盟西北負責人李傅人創辦《民眾導報》經濟拮据,馮村社火進西安城內義演7天,收入所得全部給予資助。建國後,又多次應邀到西安、戶縣、周至、鹹陽、興平、武功等地演出。1958年,馮村社火參加陝西省民間文藝會演,接著又代表陝西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會演。其精彩表演深受觀眾喜愛,演職人員還受到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近年來,每隔三、四年,村里在正月十五前都要表演社火,引得民眾和周圍村民眾爭相觀看。
譽滿三秦的“才子村”
馮村人尊師從教,具有悠久的傳統。據記載,從清嘉慶到民國100多年,不足500人的村子,考中秀才、舉人、家生等35人。明清兩代,村內有延師課子,有一師一子,也有幾家聯合請師課子。到清朝末期,村內最後兩所私塾,分別在“柏氏宗祠”和大廟,請教師2人。兩所私塾,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前夕。清光緒15年柏景偉因病由關中書院辭歸,在村東建起十四畝大的“學稼園”。柏去世後,陸續有景偉在世的朋友、中舉學生,來此設壇講課。主講者有藍田的牛兆廉、三原的賀伯箴、周至舉人宮採風等。1920年,柏震炎繼承伯父柏景偉遺願,又同周圍10個村協商,各村共籌資1萬兩銀元,開辦“長安縣私立灃西高等國小”。到1933年,因經濟難以為計,由長安縣教育局接收,更名“長安馮籍國小”,一直到上世紀41年代末期。
相關詞條
-
馮庸
馮庸(1901 - 1981.2.1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
-
馮[姓氏]
馮(Féng),二馬疾行也。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
概述 歷史來源 遷徙分布 名人 郡望堂號 -
馮村社火
馮村社火又名(馮村射虎)是陝西長安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是1952年馮村社火赴京受到國家領導人習仲勛給予的最高評價。評價為“三秦絕技,西秦一絕”的美贊。...
起源 流程 -
馮欽哉
馮欽哉(1889—1963),1889年4月11日出生。抗日愛國將領,中華民國中央執行委員,民國二級陸軍上將,楊虎城部前期重要將領。1914年2月組織了...
人物生平 入同盟會 武裝鬥爭 抗日以後 建國以後 -
馮
馮(Féng),二馬疾行也。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
-
馮治安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省故城縣東辛莊村人。自幼貧苦,少年從軍,投身於馮玉祥將軍麾下。歷任國民革命軍29軍37師師長、國民革命軍77軍軍長...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軼事 家庭成員 人物評價 -
馮勝
馮勝(?—1395),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漢族,定遠(今屬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歷史評價 家族成員 宗公祠宋公祠 -
馮村國小
馮村國小,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東距西安20公里,北離鹹陽15公里。學校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開設一至六年級共12個教學班,附設一個學前班一個。在校學生...
學校簡介 校容校貌 辦學規模 -
馮籍村
全村有11個組,分為張、前、長、北4巷,900戶,3600多人,耕地3500畝。 村東北1公里的長安十二中內,2008年挖出西周古墓,距今達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