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夏史稿》在判定史實時力求言必有據,徵引了大量舊集;敘述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流暢;至今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研究史重要著作。《西夏史稿》採用的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本。
作者簡介
吳天墀(1913~2004),四川萬縣人。歷史學家。曾為四川大學教授。本書是西夏史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系統介紹了西夏王國的形成原因、演變過程、社會形態,深刻剖析了西夏王國前後期的政治概況及其與兩宋、遼、金之間的軍事戰爭和對外關係。作者超越了前人狹隘的民族觀念,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為原則,審慎採擇既定史料和前人成說,合理運用最新原始文獻和考古資料,發表了諸多獨具慧眼的新見。
目錄
第一章 西夏王國的形成
第二章 與北宋、遼鼎立的前期西夏王國
第三章 與金、南宋鼎立的後期西夏王國
第四章 西夏的社會形態
結束語
附錄一 西夏拓跋氏世系表
附錄二 西夏州名表
附錄三 西夏大事年表
再版後記
序言
西夏在祖國歷史上,曾是先後與宋遼、宋金鼎立近二百年之久的王朝,它的存在,是祖國歷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元人修史時,對宋、遼、金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編纂成紀傳體的所謂“正史”,而獨於西夏,則僅據三國舊史草率編成分量無多的傳記(《宋史》有《夏國傳》,《金史》有《西夏傳》,《遼史》則稱《西夏外紀》)。脫脫等人既未能檢出耶律楚材於蒙古滅夏時所收得的大宗文獻①,如實錄、譜牒②、檔案、文書等類;也未能充分利用宋人有關西夏的著作,如孫巽的《夏國樞要》、劉溫潤的《夏國須知》,以及佚名史學家的《趙元昊西夏事實》、《西夏事宜》、《西夏雜誌》、《契丹夏州事跡》③等書,並其他零散記錄,撰成擁有足夠篇幅的西夏專史。這種作法帶來的不良後果,最嚴重的是使有關西夏的豐富史料,湮沒得百不一存;其次,也使宋、遼、金、元諸史少了一部足供互相參稽的珍貴文獻。這對於祖國歷史的研究,實不能不被認為是一件無可彌補的損失。
清代乾隆、嘉慶以來,有不少學者曾就前代文獻作過拾遺補闕的功夫,想給散亡數百年的西夏歷史進行部分的復原工作。
後記
本書問世,歷時年半,茲乘再版機會,陳述一點意見以就教於讀者。
西夏史處於湮沒無聞、模糊不清的狀態之下,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時間,清代嘉、道以來才有人搜殘補缺,編寫成幾部專著,這是值得稱道的;但這些著作存在著共同的缺點:抄襲成篇,觀點陳腐,新意無多,既難反映客觀歷史的真實,更不適合於我們今天研究的需要。所幸近百年來流傳的西夏文字,通過中外學者的努力,終於解讀成功;解放後重視考古發掘,西夏文物亦時有發現。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實物參證,可以彌補文獻資料之不足。特別是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方針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下,我們解放了思想,擴大了視野,樹立了祖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所有的民族均應完全平等的合理認識。這樣,我們才有了為西夏一代寫出新史的可能。但是保證寫出的新史具有一定的水平和價值,在編撰時首先必須實事求是、扎紮實實地打好科學研究的基礎。這就是說,要廣泛而全面地蒐集和掌握資料,抓住關鍵問題,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具體分析,留精棄粗,去偽存真,然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