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鉞

基本信息

西周玉鉞西周玉鉞
【名稱】:玉鉞
【類別】:玉製品
【年代】:西周時期
【尺寸】:長度13厘米,寬度7.8厘米,厚度0.6厘米。
【文物出土】:2002年7月在洛陽東車站唐城花園西周墓中出土
【文物現狀】:洛陽博物館收藏

藏品介紹

在眾多的玉制器形中,真正作為禮儀的象徵並與古代戰爭和軍事有關的器形只有一種,即玉鉞。
該玉鉞是西周時期的器物,這件玉鉞玉質為青灰色,通體拋光,呈梯形,弧形刃,兩側有一組棱齒,兩面對稱,近端部中心有一個圓形穿孔。其實,完整的玉鉞還有木柄,鉞身上的穿孔就是用來捆綁木柄的,只是木料易腐,早就不存在了。

相關資料

鉞是一種古代兵器,跟斧頭很像,但比斧頭大1/3,桿長一尺半。《說文》也說:“戉,大斧也。”但在戰爭實踐中,鉞和斧顯得越來越不實用,因為鉞和斧很笨重,要砍敵人時,必須先把它們舉起來,有這工夫,敵人的戈矛早就刺過來了;加上刀劍在戰場上的廣泛套用,鉞在實戰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漸漸落伍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鉞已基本上只用於儀仗、裝飾,以作為軍權的象徵。
然而,鉞畢竟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其厚重、寬大、威嚴的特性,使其有了成為禮器的特質:拿著鉞,就不容半點兒調笑與馬虎,同時也使各種輕巧的飾物顯得輕鬆而不輕浮,可以為作品增添富有生機的細節結構而不顯得浮誇不實。因此,它在商周時期就成為重要的禮器之一,是權力、威嚴的象徵。
現在常見的禮器鉞多為玉制器和青銅器,尤以玉制器居多。這是因為古人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出現了農業、畜牧業,開始磨製石器,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了生產經濟階段。人們有了對美的需要,漸漸出現了質料較堅硬、色澤較美麗的石料生產工具和佩飾物。這種用“石之美者”製作的物器,就是中國最早的玉器。
孔子所述玉有“十一德”:“……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道也。”
出於對上天和神明的崇敬和畏懼,古人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物品用來祭祀,於是玉就充當了古人獻給上天和神明的最好祭品。不僅如此,古人還充分發揮想像力,借玉器表達了思想和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